一年之後,辰辰與南德分開了。在南德離開的頭幾周裏,辰辰感覺到非常孤獨,雖然知道南德不再來了,還是不自主地一個人站在教室門口。在空空的走廊裏徘徊,辰辰看上去落寞而淒涼。我們感受到了辰辰心中的痛苦和孤單,但是孩子是不會讓痛苦留在心裏太久的,於是辰辰開始想辦法擺脫這種痛苦。
我們看到她又開始等待,但這一次不是等一個能給她安全感的小朋友,而是選擇了一個身體最強大的男孩作為等待的對象。這次辰辰不是站在門口等他,而是站在他的背後。她從不焦躁,從不著急,從不對那個男孩提出任何要求,在那個男孩有什麼需要的時候,辰辰會立刻伸出手去援助他。
在等待南德的過程中,辰辰練就了利他的精神,能夠敏銳發現別人的需求,並且去滿足別人,這樣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贏得別人的好感並獲得這份友誼。再往後,我們看到,不再是辰辰早晨在門口等那個男孩,而是那個男孩帶著給辰辰的禮物在學校門口等辰辰。
辰辰在這一過程中,所成長起的能力給她日後一生的生活帶來什麼好處,我們是可以想見的。如果當初我們幹涉她,不讓她去等待,或者我們通知南德的媽媽每天讓南德跟辰辰一起來,人為地避免這個自然的等待過程,辰辰這種經營友情的人類難得的耐力可能就不會成長起來。可見,自然的法則永遠高於人類的法則,尊重孩子自然的發展行為就是尊重自然和人類自己。
當孩子探索的時候
在前麵我們講過,孩子必須以自我為中心才能夠保證按照自己內在發展的計劃去發展自己,否則就會被別人幹涉,按照別人的意圖去發展自己,使得人類發展成為固有的幾種模式,不能成為他自己。因此,孩子年齡越小,越不會有利他精神。
孩子的行為是一個成長行為,是要經曆認知挫折和煩惱的,在經曆這些認知挫折和煩惱的時候,人們會出現一些情緒和別人不喜歡的狀態。而對於大多數成人來說,人們都喜歡一個孩子既漂亮又聽話,在任何場合不會給別人帶來麻煩,不會破壞成人的氛圍,最好既給成人帶來開心,又不會給成人添亂。但對於一個正常的孩子,要做到這一點是基本不可能的,如果一個孩子真的能達到這一點,那麼這個孩子就需要我們拯救了。在孩子與他人之間發生關係的時候,孩子需要一步步慢慢地認識人類的群體生活、群體氛圍和群體感情,經過很多的衝突煩惱才能成長起知道在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哪些情緒狀態該在哪種情景下表露、哪些情緒狀態可以在哪些人麵前表露的經驗。在4歲之前,兒童是不能夠建構起對這方麵的認知的,以致經常給一些成人美好的活動帶來不良的破壞,甚至讓成人感覺到非常煩惱和惋惜。這時,我們成人應該從孩子在成長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這種破壞,理解孩子,給孩子機會去發現和成長。
一個正在執拗期的孩子,跟著媽媽去參加一次美好的聚會,媽媽穿著美麗的真絲禮服,其他所有的媽媽都打扮得優雅而美麗。聚會設在一個高檔的餐廳裏,現場有鋼琴師彈奏著高雅的樂曲,服務員端上來一盤盤造型優美的菜肴。其中有一道菜叫火鳳凰,用蝦等海鮮和水果雕刻出鳳凰造型。菜一上桌,這個孩子就大叫:“媽媽,看,我要那個菜!”媽媽立刻說:“可以,你要吃什麼?”這時其他媽媽為了表示對別人孩子的關心,就伸筷子從盤裏夾起鳳凰尾巴上的一個大蝦放在孩子的盤子裏。想不到這個孩子一把將自己的小盤和蝦打落在地,接著躺倒在地尖叫大哭,在場所有的人尷尬極了。孩子的媽媽非常自責自己不該把孩子帶來參加這個聚會,其他媽媽心裏也不是個滋味,好幾個人離開座位來幫小孩的媽媽安撫孩子,但是越安撫越糟。最後這位媽媽隻好把孩子夾在腋下,用非常不優雅的行為把孩子帶出了餐廳,剩下的人也草草吃完了事,沒有心情再繼續玩下去了。
在這個案例中,如果我們理解孩子,知道那個完美的拚盤在孩子看來是一件美麗的藝術品,已經不是可以吃的東西,而孩子又那麼珍惜它,我們成人完全可以少吃兩口,先讓孩子去觀賞和愛護它。既然我們破壞了那個美麗的造型,我們就可以試著幫孩子恢複。如果我們理解孩子的痛苦,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一定是要哭的,找一個地方讓孩子將痛苦發泄出來,媽媽們平靜地繼續聚會即可,不必產生那麼多的不良情緒,影響自己的心態。可見在這個成長的衝突中,我們成人需要理解孩子,並且幫助孩子很好地成長也是需要能量的。其實我們不太讚同這位媽媽帶孩子去參加這種隻為成人準備的社交宴會,一旦去了,就得限製孩子的行為,給孩子事先講好規則,那麼孩子能享受自由的範疇就在自己的舌頭尖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