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孩子需要建構的人格(1 / 3)

看了大師們的生活後,很多家長並不想使自己的孩子成為那樣的人。

無論如何,兒童要按照自己的機製去完成自我建構,隻要給兒童以大自然的敬重,再給他們人類的生活範疇,孩子們一定會利用環境的不同因素去完成完整的自我建構過程。

在芭學園的教育中,我們給了兒童成為他自己的自由。

使孩子成為具有感受力的人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感覺到舒服、美好,於是我們會用我們學到的知識、我們鍛煉成的能力、我們的技術、我們的經曆和工作所獲得的經驗去掙錢,掙到錢後,我們再用這些錢去尋找好的感覺,於是我們跑到別的地方去觀光旅遊,有的人不惜賭博吸毒,為的也是找到好的感覺。

人類隻要活著,就在盡可能地尋找好的感覺,人們用辛苦掙來的錢去尋找各種美味,以至於吃進身體裏的東西完全超出了身體的需要,不惜為此再花錢受罪治療因為吃而造成的疾病。人們之所以這樣,完全是為了給舌頭最好的感覺。

為了能對生活具有感覺,人們就必須具有感受力,感受力對人一生的生命質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很多人由於童年沒有形成感受力的機會,感受便處於較低的水平,成年之後,他們每天隻是活著,既不痛苦也不快樂,這就是近於靈魂丟失的狀態,也就是人們所謂的麻木。他們對社會沒有什麼建設性,不能給家人溫暖,不能給朋友友情,沒有思想的火花給周圍以新的創造,自己生活得索然無味。

還有一些情況是,有一些人以為達到了自己設定的目標就會幸福,以為到了那一天會萬事大吉。可到了那一天,在短暫的快樂之後馬上會發現下一目標,或擔心有比自己更強的人,所以快樂會很快消失。他們非常不快樂,因為他們不能在平實的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滋味,也不能體味到這些滋味對於他生命的意義。所以總是一次又一次地讓自己辛苦或忍著辛苦,去追求實際上不會給他們帶來生命質量和幸福的目標。這樣,苦是長時間的,樂卻是短時間的。由於他們的不愉快,他們也無法很好地帶給自己的另一半以及兒女快樂,反而給他們帶來很多痛苦。

如果人具有了很好的感受力,他們同樣也在達到目標,卻能從達到目標的過程中獲得快樂,當然這種快樂是指愉悅,並不是指高興。這些愉悅無論是艱苦和失敗帶來的,還是順利成功帶來的,都會由於感受力的作用,為他的生命增加意義,使他感到做人的無限滋味。這種感受會滋潤人的心靈,給人充電,使人的內心力量生生不息。

沒有感受力的人見別人去旅遊,他也會去,但旅遊不能給他帶來享受;見別人去買車,他也去買車,開車也不能為他帶來愉悅。如果他們通過艱苦的努力獲得成就時不感到快樂,那麼他們該多慘?

看了大師們的生活後,很多家長並不想使自己的孩子成為那樣的人。

無論如何,兒童要按照自己的機製去完成自我建構,隻要給兒童以大自然的敬重,再給他們人類的生活範疇,孩子們一定會利用環境的不同因素去完成完整的自我建構過程。

在芭學園的教育中,我們給了兒童成為他自己的自由。

使孩子成為具有感受力的人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感覺到舒服、美好,於是我們會用我們學到的知識、我們鍛煉成的能力、我們的技術、我們的經曆和工作所獲得的經驗去掙錢,掙到錢後,我們再用這些錢去尋找好的感覺,於是我們跑到別的地方去觀光旅遊,有的人不惜賭博吸毒,為的也是找到好的感覺。

人類隻要活著,就在盡可能地尋找好的感覺,人們用辛苦掙來的錢去尋找各種美味,以至於吃進身體裏的東西完全超出了身體的需要,不惜為此再花錢受罪治療因為吃而造成的疾病。人們之所以這樣,完全是為了給舌頭最好的感覺。

為了能對生活具有感覺,人們就必須具有感受力,感受力對人一生的生命質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很多人由於童年沒有形成感受力的機會,感受便處於較低的水平,成年之後,他們每天隻是活著,既不痛苦也不快樂,這就是近於靈魂丟失的狀態,也就是人們所謂的麻木。他們對社會沒有什麼建設性,不能給家人溫暖,不能給朋友友情,沒有思想的火花給周圍以新的創造,自己生活得索然無味。

還有一些情況是,有一些人以為達到了自己設定的目標就會幸福,以為到了那一天會萬事大吉。可到了那一天,在短暫的快樂之後馬上會發現下一目標,或擔心有比自己更強的人,所以快樂會很快消失。他們非常不快樂,因為他們不能在平實的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滋味,也不能體味到這些滋味對於他生命的意義。所以總是一次又一次地讓自己辛苦或忍著辛苦,去追求實際上不會給他們帶來生命質量和幸福的目標。這樣,苦是長時間的,樂卻是短時間的。由於他們的不愉快,他們也無法很好地帶給自己的另一半以及兒女快樂,反而給他們帶來很多痛苦。

如果人具有了很好的感受力,他們同樣也在達到目標,卻能從達到目標的過程中獲得快樂,當然這種快樂是指愉悅,並不是指高興。這些愉悅無論是艱苦和失敗帶來的,還是順利成功帶來的,都會由於感受力的作用,為他的生命增加意義,使他感到做人的無限滋味。這種感受會滋潤人的心靈,給人充電,使人的內心力量生生不息。

沒有感受力的人見別人去旅遊,他也會去,但旅遊不能給他帶來享受;見別人去買車,他也去買車,開車也不能為他帶來愉悅。如果他們通過艱苦的努力獲得成就時不感到快樂,那麼他們該多慘?

總之,樂趣來自我們的感受力,並不在於積累的物質多與少,如果我們能從別人的心靈表達中、能從大自然的五彩繽紛中、能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獲得愉悅,那麼我們一生快樂的機會就會很多,幸福的可能性就會很大。我們就不用以為獲得美好的生活必須累死累活,或者在別人以為我們為了熱愛的事業累死累活時,我們仍然感受到的是快樂。我們不必用盡所有精力和時間去掙錢,因為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夠獲取新鮮的感覺,能夠發現有趣的事物,我們粗茶淡飯也感到滿足不已。我們不能讓我們的生活隻剩下花錢和掙錢兩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