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孩子需要建構的人格(2 / 3)

當然,有了感受力,還得有很好的審美和健康的心理,否則我們的感受力會幫助我們去尋找對我們不利的事物,如吸毒和賭博等傷害我們的事件。世界所存在的不美好,會使我們更加不愉悅。

讓孩子建立對人類有益的審美觀

我們說對人類有利,是指對整個人類的品質而言。實際上,一些人處在某種審美層次,並不會為自己的審美層次而痛苦或快樂,甚至有的人認為審美對個人的生活沒有什麼用處。如,有的人把自己的生活環境搞成了垃圾堆,或住在臭氣熏天的垃圾堆裏並不覺得不舒服。

人類是一種向往提升、向往美好、天生就追求舒適的動物。當所有的人都退化到不再愛美、不懂得愛護美好的東西、不再會創造美、不知道舒適和愉悅是內在的觀點和感受、對舒適和愉悅的認識隻停留在低檔的物質層麵時,人類就會肆無忌憚地破壞環境,人類的精神內容也與低等動物差不多了。一旦人類走到那樣的地步,離滅絕也就不遠了。

所以,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們都有義務為人類的品質保留或提升做一些貢獻。

教育的責任應該也在於此。

審美不是教的,隻能靠具有審美能力的人所設計的審美教育元素去長期熏染,使人從小就在不知不覺中具有了比較好的品格胚芽,而胚芽還需要一輩子不斷地成長。有了這個胚芽,人就會自己吸收環境中的養分,使這一特質獲得成長。當他有一定的積累後,你給他貝多芬的《命運》,他會享受在其中,聽一首樂曲就讓心靈獲得美的滋養。當一個人的心靈被滋養了,他就懂得怎樣去愛自己,也懂得怎樣去愛別人、愛環境,這就叫品位。有品位的人會把他的環境也創造得很有品位,這是人類的物種特質,在動物中隻有人類講究生活的品位。於是人們創造了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園林、建設藝術、文學、書法、裝修、廚藝等,為人們的品位服務,人類追求品位才能保持人的生活品質。

有一年我和胡子旅遊到新疆的伊犁,小城非常優美,人們悠閑自得,大街掃得幹幹淨淨。走到一處,胡子看到公廁,去了之後回來很生氣。我問他怎麼了,他說他看到廁所外麵蹲著一個人在解手,當時他心裏很反感,這個人都到了廁所跟前了,卻在廁所外麵解手。胡子對這裏的人不愛護自己的家園和環境很生氣,就問他:“你已經到了廁所跟前了為什麼不進廁所解手?”那個人說:“啊呀,廁所裏麵臭得很嘛。”胡子先生語塞。的確,廁所裏麵臭得很,但就因為自己受不了廁所的臭,就去搞臭那些不臭的地方,這表現了一個人的審美素養。

素養與文憑沒有絕對關係。一個有著良好審美的人,他會改造環境中不美的東西。他會創造美,由於對美的熱愛,他會去珍惜已有的美的事物。美是人類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如果每個人的人格中都有愛美的特質,我們的家園會變得像瑞士那麼美了,我們的國民再也不會為了環境而向往移居國外。用海歸朋友的一句話說,她發現雖然瑞士很美,但回國真的很舒服,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我們這裏講的審美並不是隻指藝術的審美,而是泛指一個人的人品和生活的審美,否則有的畫家把家和畫室搞得一塌糊塗就無法解釋了。

在幼兒園階段,我們雖然不能使孩子們對歌劇和芭蕾、交響樂比對動畫片更感興趣,但我們可以使他們在對動畫片感興趣的同時,也對人類其他的精神產品感興趣,使他們對美感興趣,使他們聽到美的音樂會愉悅,使他們對不美的東西提出疑異,並對環境的不和諧和醜陋做出反應。長大了,他就會動手去改造。

芭學園的家長們說他們發現芭學園的孩子會化腐朽為神奇,有的孩子會隨手把家中不好看的東西改造成為很美的東西,他們很注意保護環境中美的東西和事物。當孩子有了這種特質時,他們就會創造美好的生活。

保護孩子天然的探索精神和嚐試的欲望

在人類所有的潛能中,探索精神和對新事物嚐試的欲望被排在前麵。我們不知道人的祖先猿人是否就具有這樣的特質,按達爾文的進化論,某種動物具有某種基因都是由於生存選擇的作用。也就是說,在人類進化中,那些探索精神強的具有強烈好奇心的猿人更容易活下來,於是在他們的後代中,這種特質就很強。在生存的淘汰中,那些探索欲望強的猿人活的時間更長,養育的後代更多。逐步的,探索就成為人類的一種天然的特質,被編寫在人類的遺傳密碼中,成為了基因,成為了人類這種動物生存的重要潛能。

事實上,並不因為探索是人類的基因具有先天的特質,人類就肯定能一直保留這種特質。專家們發現:物質文明越是飛速發展,人類就越容易丟失本能,尤其在幼年的成長中,孩子更容易丟失本能。由於成人在喪失了本能之後,不會再考慮到為孩子創造能發展他們潛能的條件,非但如此,成人的行為和為孩子們提供的環境,還有可能扼殺孩子的潛能。麵對對自己發展不利的環境,孩子自己也無法抗衡。當環境不為孩子們提供探索和嚐試的條件時,探索的本能就會暫時封凍,超過6歲再不被使用,可能就會被人的內在係統遺忘。

孩子的身體裏天生就帶著強烈的探索欲望。在童年時,如果一個孩子的探索行為被成人強行製止,孩子就會感到非常痛苦。隻要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看到,孩子從一出生就在用他們能利用的身體探索他們身邊的一切,正是這樣的探索,使孩子擁有了他們可以生存的基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