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孩子需要建構的人格(3 / 3)

人類由於不斷的探索,才有了對世界的認識和利用,由於探索,才創造了人類文明。作為一個人,我們怎麼能不給我們的孩子發展探索能力的機會?如果一個人不再需要嚐試了,他也就不再需要探索。嚐試給人類帶來驚喜和新鮮感,給人類生活增加樂趣,所以我們要保留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嚐試的欲望。

其他動物的父母都是靠本能在養育孩子,這樣就會保證孩子的本能不被破壞,而我們人類的父母由於過於聰明,所以會離開天然做父母的本能,靠思想和無意識從父母那裏繼承的方法養育孩子。如果想法錯了,孩子就會受到損失和傷害;如果上一代的家庭教育是不科學的,孩子也就遭到不科學的對待。這樣的養育條件不能保證人類的兒童在他們需要被保護的時候,其潛能不被破壞。在國內有些打著開發潛能旗號的教育手段,實際上在用盡手段扼殺孩子的潛能。那些不讓孩子自由探索、不給孩子提供探索環境供孩子自由選擇,卻每天給孩子上各種腦筋急轉彎課程;不讓孩子用他們天然的方式學習,卻把孩子弄到各種學科班每天逼迫孩子們學習下棋、練舞蹈等,這就是扼殺孩子的探索精神。

實際上,在獨生子女居多的國情下,我們發現探索本能被破壞的孩子很多。如果看管孩子的人把孩子在家裏的探索行為看成是頑皮的、是危險的,那麼一定會不遺餘力地製約兒童的探索行為。如果這種探索行為不斷地被成人阻礙,兒童就會放棄探索和嚐試行為,同時變得脾氣火暴,或者將探索變成心理上要動的欲望,動的欲望又會變成無目的的行為,使孩子成為多動症。如果孩子的探索行為長久地被阻礙,探索欲望和嚐試行為就會喪失。

探索的品質既然成為人類的本能,那一定是與人類的生存有關,一定是被人類進化所選擇的特性。保護這種特質也就保護了人類的生存本能。但保護是需要手段的,並不是你抱著孩子就叫作保護了,“擔心孩子的身體受傷害”和“保護探索精神”正好是兩個相對的極端,前者是盡可能地要限製孩子行動的,後者是必須在孩子自由活動中完成的。這時作為孩子的養育者就需要計算一下,哪個對孩子是有利的,哪個隻是你自己需要的。

因為探索是試誤的,探索必定要付出代價,孩子受一些小傷、有一些失敗、受一些挫折是必然的。如果一個幼兒園要下決心為幫助孩子的發展去搞教育,就得承受一些壓力,比如,家長的擔心和對孩子受傷或失敗的心痛,不惜承受家長的誤解,來保護孩子的探索精神獲得發展。

孩子的探索精神隻有獲得探索的空間和探索的自由才能被保護,因此想在兒童的成長中保護兒童的探索精神和嚐試的欲望,就要為孩子創設可探索的事物和空間,並且在這方麵盡可能給孩子自由。

保護孩子對工作的天然熱愛

我們會發現很多人認為什麼都不幹、成天閑待著是享福。在鄉下人們經常會說:看誰誰的媳婦,人家多有福氣,丈夫在外麵掙錢,人家成天坐在家裏什麼都不幹。長期忙於工作的人,認為放長假不上班是幸福的事。有人認為人類天生是不愛吃苦的動物,是懶惰的動物。

的確,人類天生不喜歡吃苦,如果我們所做的事情被認為是吃苦的話。但隻要留心一下,我們又會發現,人這種動物是一刻不停地需要動的動物。實際上成人也像孩子一樣,隻要醒著,就一刻都不停地在動,隻不過孩子還不能讓身體不動隻動腦子,成人可以讓身體長久不動,大腦在翻江倒海地活動。

如那個什麼也不幹的媳婦,她可能隻不幹農田裏的活,不幹家務活,可她一定會找一些她喜歡的事去做,如打麻將、嗑瓜子、說閑話、看電視、逛街等。她可能一刻都不會閑著,隻不過她所做的事不符合人群關於有意義的價值觀罷了。我們發現單位招來的那個不願意做事的員工並沒有不做事,她不是想心事就是看別人做事,在最無聊時她還在玩自己的衣服角。雖然她沒有做單位的日常工作中要求她做的事,但她在做她癡迷的事,她的肢體沒有做事,但她的大腦在做事,隻不過她做的事不符合我們對員工的要求罷了。

實際上人真的什麼都不幹、什麼也不想時,人就病了。不管人的精神有沒有出毛病,或者肢體有沒有問題,人都會不遺餘力地去做事,這一點在兒童身上就更加顯著。兒童的特定時期,決定了他們隻要做事就會發展,隻要他所做的事符合他們的願望,他們就會全人格地投入。這份熱愛不是誰培養出來的,而是人這種動物的本能,當這種本能被破壞了的時候,兒童的發展就停滯了。

孩子隻要獲得了工作的機會,他們的內心就會獲得愉悅。在人類的一生中,隻有前六年的工作是完全與社會價值和物質利益無關的,是不追求效率和結果的,是全人格投入的,因而也是對人類最有意義的。

兒童熱愛工作的特質,可能也是人類進化選擇的結果。進化使得熱愛工作的人生存下來,並繁衍得最多。因此,每一個兒童天生就是喜歡工作的。當然,兒時的工作,往往表現為玩耍。童年,是人類主要通過遊戲來獲得人格發展的階段。

我們通過給兒童群體提供有豐富工作材料的環境,使各種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遺傳特點的孩子都有可能在環境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這樣來保護兒童的工作本能,並使工作本能最後沉澱為兒童將來的生存能力,為人類的生存奠定必然的基礎。而成人為兒童所提供的環境裝備必須能保證兒童能力的發展方向朝向生存和人類社會需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