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論當中不僅包含了善惡二元論,同時也存在因果結論,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死後之待遇如何,據生前崇拜馬茲達之虔誠程度與個人表現而定。該教還把人生前的活動分為思想、言論、行動三類。每類中均有善惡兩種,並將這些活動與天堂、地獄相聯係,“行善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報”。自然地從善者將進入天國。而其中的天堂又分為多個層次,比如首進天堂之善思天,次進善語天,繼進善行天,最後步入光明天,即永恒之天堂。
該教還宣稱:人死後其靈魂在屍體上停留4天,以檢查其一生之思、言、行,第四日進入裁判之橋,有群狗守護,如其行為善者,將有少女迎接,進入天堂之路;若行為惡者,迎接者是為女鬼,將其引上地獄之途,永受沉淪之苦。
拜火教強調善言善行,善行及引導人們多做好事,不做惡事。要勤於本職工作,努力勞作,創造出盡量多的勞動成果,服務於眾生,才能進入極樂天堂,享受優待。
史載,拜火教對後來的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深遠的影響。在基督教尚未成為羅馬國教之前,羅馬國內流行的摩尼教就是該教的一個分支;在薩珊王朝期間,該教更被立為國教;據說佛祖釋迦牟尼悟道後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拜火教教徒。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崛起之後,滅掉了薩珊王朝。最初一段時期內,阿拉伯帝國的哈裏發(國王)對瑣羅亞斯德教徒表示寬容,依法納稅後容許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是後來卻又強迫拜火教等教徒全部改奉伊斯蘭教,原教教徒受到打壓乃至迫害,被稱為異教徒。
殘餘的部分拜火教教徒通過西域進入了中國內地,使的該教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盛行於西域,後來的兩宋時期有個別地區出現,比如金庸大師的中就曾經涉及,但是規模已經很小。事實上,到了現代社會,拜火教殘餘勢力主要存在於伊朗西南部,印度孟買兩地比較集中,尤其是在孟買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社會團體被稱為”帕西人“主要經營工商業。
說起薩珊王朝,曆史上也曾經很是顯赫過數百年,其曾經於公元三世紀初取代了被視為西亞及歐洲兩大勢力之一的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及後來的拜占庭帝國共存四百多年,直到七世紀被阿拉伯帝國滅亡。
根據記載阿爾達希爾一世於公元224年建立了薩珊王朝。其強盛時期的領土包括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印度西部。
阿爾達希爾與他的長兄沙普爾爭奪權力,設計除掉了沙普爾,又把其他兄弟都被處死,自稱為波西斯的統治者,成為了沙汗沙赫(眾王之王”),將都城遷到了波西斯以南新建成的阿爾達希爾—花拉。該地地形險要,周圍高山阻隔,隻有狹窄的隘口可供出入,易守難攻。阿爾達希爾一世在鞏固了內部統治後,迅速展開了對外擴張。通過武力脅迫,他要求各地的貴族向他效忠,接著又奪取了鄰近的克爾曼、伊斯法罕、蘇薩、梅塞內等地。
224年阿爾達希爾,打敗了安息帝國的討伐部隊,一度侵入了安息帝國的西部,並趁著安息帝國內部鬥爭,在泰西封加冕為波斯的唯一統治者,迅速出兵安息,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結束了安息帝國的統治。
接下來的數年裏,阿爾達希爾一世繼續向東部,以及西北部用兵,先後征服了錫斯坦、戈爾甘、呼羅珊、馬爾吉亞那、巴爾赫、克蘭斯米亞,占領了巴林和摩蘇爾等地。貴霜帝國、圖蘭等國王都曾經被迫歸順阿爾達希爾。
實力和野心同步膨脹之下,230年,薩珊王朝開始進攻羅馬帝國的領土,雙方互有勝負。到了沙普爾一世繼位,繼續對外擴張,多次發動對羅馬帝國的攻勢,一度攻占羅馬帝國控製下的美索不達米亞等地區。
之後不久沙普爾一世在巴巴利索擊敗了羅馬軍隊,攻陷和洗劫了安條克。羅馬國王瓦勒良親自帶兵發動反擊,結果在埃德薩被擊敗,國王瓦勒良成了波斯人的俘虜。之後沙普爾繼續進兵安那托利亞,但是不幸被羅馬人及其盟友,沙普爾一世的妻妾幾乎全部成了對方的俘虜,已經占領的羅馬領土也被對方奪回。君子聚義堂權傾天下
———————————————————————————————
第二十七章天師第九節完,您可以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