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換防(三)(2 / 2)

莫敵與淩前鋒走在廬江城大街上,宛如一個觀光客與導遊,莫敵發現,身邊這個拆了大半廬江城牆的縣長並不是一個魯莽之輩,他在拆除舊城時,保留了大量的人文古跡,古民居,石板路,城惶廟,以四牌樓為中心的十字大街,與萬仞宮牆遙遙相對。 在四牌樓麵前,莫敵不由停下了腳步,這個由四個跨路牌坊拱聚聯成一體牌樓造型美觀大方,全用漢白玉大塊石投榫而成,四根大石柱成八九田方形、粗圍雙人合抱、樓上橫梁石柱、滿雕石刻、柱腳八個石獅,栩栩如生。淩前鋒告訴莫敵,四牌樓樓高3丈6尺,雄偉嚴峻,是古廬城的象征。過去縮在廬江城牆中,不顯得四牌樓的雄偉,如今拆了城牆,方顯出其矗立於城中之巍巍然,與不遠處的李家塘、詹家塘、丁家池相映成趣,香荷伴水碧,青絲垂柳綠,飛燕晴空舞,獨釣閑來客。

莫敵第一次認為,拆掉廬江古城,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走進縣府,莫敵與淩前鋒已經仿佛多年老友一般,談笑風生,合諧之極,倒是在一旁的韋介伯越顯多餘,他自認為自己多才多藝,文武雙全,卻怎麼也不能融入進去,急得一頭大汗。

“民國二十七年,我來廬江任職。當時阪井支隊剛剛離去,廬江城裏一片狼跡。聽苟活者言,阪井支隊連夜進入城中,高大的城牆成了日本人的幫凶,幾個日本人把城門口一堵,城裏的人誰也出不去,一家一家老老實實讓日本人盤剝,搜刮,侵擾。上一任縣長也被堵在城裏,被日本人吊在朝陽門的門洞裏,活活打死。”坐下不久,淩縣長大人就開始憶當年:“我到了這裏,看到那副慘狀,現在想起來還惡心。一怒之下,就把城牆給拆了,隻留下北牆,既能擋擋風,也能給懷舊者一點念想。莫老弟不會怪我是敗家仔吧?”

莫敵嗬嗬笑了,說:“進入火器時代,城牆已經過時,在日軍的300毫米臼炮麵前,再高再厚的城牆,也經不起幾炮,靠城牆防禦,那是滿清年頭的事了。城牆,隻能是一種古跡,可以供人憑吊,可以讓人懷古,現實意義不大。我們不可能永遠活在古代,社會不停的往前發展。我看今天的廬江,視野開擴,經濟繁榮,不再是過去的小城寡民,這都是縣長的一拆之功。”

得到莫敵的認可,淩前鋒十分得意,對於他拆城這件事,這幾年讚成者少,否定者多,更有人認為要殺之而後快。

“我要給廬江一個和平的環境,盡我之力。所以我不管是什麼人來廬江,隻要他對廬江帶來好處,我都歡迎。”淩前鋒說:“當然,不包括日本人。”

莫敵笑了,這位還真是政治白癡,難怪這幾年廬江一起各種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一會是赤軍,一會是國軍,一會又是建國軍,根源在這裏。當年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就位於湯池鎮南,直到民國二十九年年初搬離,葉挺軍長還曾在這裏寫下“雲中美人霧裏山,立馬湯池君試看,千裏江淮任馳騁,飛渡大江換人間。”的詩句。

“對淩縣長的做法,莫某不敢苟同。”莫敵說:“一個縣,沒有一個穩定的軍事環境,每天要應付不同的對手,累暫且不說,浪費縣裏的資源,給百姓帶來更多的負擔。”

“天縱有什麼好的辦法?”淩前鋒倒也不是完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不恥下問,是讀書人的美德。

“我認為一個縣的財政還是要掌握在『政府』手裏,給駐軍多少錢,怎麼給,由『政府』說了算,而不是反而受到駐軍的控製。”莫敵說:“我們在嶽西,『政府』稅收我們是不能幹涉的,『政府』給我們一塊地,讓我們軍屯,從而解決糧食問題,雙方都有好處。廬江也應該這樣,你把警局和稅局等部門全部交給駐軍負責,反過來要駐軍給你錢用,有點本末倒置了。”

淩前鋒點點頭,說:“我是最怕這些事務『性』工作的,本想這樣省事,結果越想省事越多事。天縱你有經驗,可有計策教我。”

“現在倒是有個機會,就是嚴寬那一百多人,我把他們全部交給你,解甲歸田,成為縣『政府』公務人員的一部分,負責起廬江的治安和稅收工作,今後,再把管理延伸到各鄉鎮,廬江就漸漸的掌握在縣『政府』手裏。138師在這裏駐兵,縣黨部主任肯定是重慶任命,之前南京任命的那一夥,能留的留,不能留的攆走。”

淩前鋒點點頭,有點哀婉的說:“138師這些人,麻煩,如果是176師來駐紮就好了!”

莫敵笑了,這個,自己可就做不了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