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們會不會上當呢?
土著當然會上當,即便土著不上當,創造條件也要讓他們上當。對此,仇鷹擁有相當的信心。
在1930年的春節到來之前,武夷村的喜事不止是武裝力量的壯大與整編,仇鷹主持建設的公路也在臘月中旬通車了。這條公路,接坤甸城外公路,大約6公路的長度,然後四村之間成一棱形,再加25公裏左右的長度。建設這條公路,不但四村出動了大量人工,大約每個成年人至少投了10個工,仇鷹本人也暫時墊支了16萬元建設款。
這筆款項,仇鷹與四村是簽有協議的,屬於仇鷹“借支”,等四村發達了,這筆錢是要還的。華人與西人相比,西人的親兄弟明算賬的經濟關係,相對更科學一些。而華人因為親兄弟算不清楚賬目,“反目成仇”的兄弟實在是太多了。
後世有人感覺,親兄弟的關係,怎麼還不如朋友甚至熟人親熱呢,原因就在於這種經濟上的模糊性,都以為是兄弟占了自己的便宜,都以為是兄弟人品不行。其實,要說行都行,要說不行都不行。關鍵點在於這是一本糊塗賬。
這筆築路款,仇鷹假如是送,要不了兩年人們就淡忘了,但如果是借,至少,在還錢之前,總不會忘了吧。而且,債務人和債權人在這個問題上,最後都會獲得除經濟利益之外的收獲。
譬如,債務人因為借了債,還了債,兩次經手,記憶深刻,而且還白紙黑字地落了證據,因此,他們會對後代說,想當年俺村很窮,幾個村之間連條公路都沒有,那時,仇大英雄就借了錢給俺村修路,路修好後,大家門路多了,手上的錢漸漸地就多了起來。
這就叫“吃水不忘挖井人”!
如果是送,情況就複雜了,說不定還達不到這個感激程度。因為舉債,知情的人更多,作出選擇的人更多,都是參與者;而隻是送的話,那還不是仇鷹與幾個村長之間一句話的事,次日村長開會一講,大家高興過三兩天,然後就眼巴巴地等著公路修通,要俺去幫工?為什麼啊,這路又不是俺要修的?
築路款的“墊支”,也是趙明的主意。
在仇鷹看來,趙明在青年政治學院博士畢業,似乎並沒有學到華夏的什麼東西,他提的主意,反而更像老美或老歐的一些經驗。
也是很久以後才明白,趙明這種做法,正是吸取了西方與華夏雙方優點,克服了雙方缺點的最為恰當的方案。
後世華夏講的現代化,又何嚐不是觀念的現代化,人的全麵現代化。僅僅有物質的現代化,有如中東石油國家一樣,那是建立在沙灘之上的繁榮。
仇鷹對這類政治問題沒什麼研究,也沒什麼特別的看法,因為他前世的精力,全部用來了學殺人本領上,學會了本領後,就開始收錢殺人,不收錢也殺人的殺手生涯。
武夷村小學,也基本走上了正軌。這時的小學,分為初小和高小,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全部是六年。但是,學製可以學華夏的,教材卻得自己編寫。想到這一點,仇鷹就非常羨慕其他穿越者,別人的腦子就是百科全書,自己的腦子怎麼就像是豬腦子一樣呢?
於是,仇鷹隻好找來胡彥、趙明等人商量,確實學科與教材之事。
三人還沒商量個結果,趙冬、萬永明、李露露、張大剛等人,竟然也強烈要求參與討論決策。尼媒,又不是瓜分勝利果實,湊什麼熱鬧啊?仇鷹非常不理解這些人在衝動神馬。
“學科與教材的確定,關係到我等子子孫孫的大事,豈能不參加決策?”大美女李露露一句話,就讓仇鷹三分鍾說不出一句話來。
因為,大美女說得有道理啊。
於是,這個討論就熱烈了。
華語,作為母語,是必學科目,基礎科目,每天至少必須1節課。數學,在小學階段,每周4節課即可。
對此,仇鷹又有意見,後世的華夏,數學不是每周都6節課麼?誰知,與會者全部反對,數學四節課真的夠了,因為數學作為一門工具,比語文這門工具相對要次要一些。甚至,很多學生畢業後就從不用數學了,當然,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是必須的。
不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麼?仇鷹是聽說過這個故事的,因為仇鷹的父親仇一平,就是在這個語境下讀的小學和中學。
“數理化,搞專業需要,但那也是進入專業學校之後的事。在小學、初中、甚至高中,人生打基礎的階段,擁有遠比數理化更重要的內容需要學習。”趙明反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