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韓非接李思入宮, 高漸離與王翰隨行。
馬車抵達宮門外,眾人下馬徒步, 李思一路上餘光留意著韓宮,雖宏偉華麗卻仍感不如鹹陽宮大氣磅礴。
韓王召見秦國特使,也讓朝中重臣皆伴左右。
每每秦國來使, 韓王便是整日整夜不得安寧。誰叫這七國之中,韓國最弱,這地處之位不如燕國。
韓國君臣們隻得附庸奉迎秦國, 秦國時常以各種借口滋擾生事, 這十數年來屢屢發動大大小小的戰爭, 奪取韓國城池。
走在宮中裏,李思忽而想到了一件事, 便輕聲對旁邊的韓非道:“韓兄, 我在呂相國府上,見到了你的一位故人,名叫鄭國。”
聽到“鄭國”這個名字後, 韓非的臉色“唰”一下便略顯蒼白,微微朝李思笑了笑。
“鄭國可是位水利專家, 修建河渠造福百姓,得秦王與相國重用。”李思又道,她離開秦國時,鄭國正升官任職。
見韓非不語, 李思想了想, 難道是她口中“水利專家”這樣的字眼太現代化, 韓兄沒聽懂?
“我與鄭國……泛泛之交。”韓非淡淡答了句,似乎有意撇清他與鄭國之間的關係。
李思頓時恍悟明白了過來,鄭國為秦修建水利工事,建成著名的“鄭國渠”,使得關中成為天下糧倉。
但其實韓王派出這樣的人才去秦國,企圖並非真正討好獻媚,而是韓臣們出的餿主意,鄭國實為間諜。
當然最終,鄭國這個間諜不但沒有任何利韓的功勞,反而是神助攻了秦國,治理水患,八百裏秦川譽為“天府之鄉”。
曆史上相關重要人物,李思都了然於胸,尤其是戰末、楚漢、三國這些時期,因李思很喜歡這個時代的謀臣良將,太多的英雄因這個時勢脫穎而出。
想來也是因此韓非擔心其間諜身份暴露,所以避而不語,李思不免覺得自己大意了些。
入宮覲見,李思見到了韓王,韓王高坐貴椅,身寬體胖,看著是個麵善好相處的君主。
韓王也見到了儀表不凡的秦使李思,雖然臉上盡力保持著親和柔善,但卻是心亂如麻。
而今的韓國大臣們分為兩派,一派主六國結盟,一派力主親秦,自打秦使李思來了之後,這兩派大臣就在他麵前爭個得麵紅耳赤,沒完沒了。
親秦派以宰相張開地為首,認為秦國雖為虎狼之國,有虎狼之心,但近在咫尺,絕不可得罪。若是秦軍真的大軍揮下,遠水解不了近火,韓國必有滅頂之災。
力主六國合縱,與秦國劃清界限的,以韓國大將軍姬樊為首,認為親近秦國,也無法避免秦國無休止地索取,韓國終究衰敗。
兩派各有道理,韓王每每聽到他們爭執,就覺得頭大,加之年邁深感力不從心,也有心把王位傳給嫡子韓靖。
“外臣李思拜見韓王。”李思行大禮而拜。
“秦使請起。”韓王揮了下衣袖,“前些日子寡人身體有所不適,所以今日才召見秦使。”
“深感韓王厚待外臣。此次外臣而來,也是為秦、韓兩國交好。”李思道。
親秦的張開地站了出來:“秦、韓本就交好,雖有些摩擦,不過鄰國之間,戰戰和和也為常態。”
李思側頭看了眼張開地,也就是張良的祖父,張家五世相韓,乃韓國最為顯赫的權臣。
“兩國交好,我王欣慰。可外臣有一事不明,為何來自韓地,就遭人刺殺。”李思故作質問。
李思如此傲慢的語氣,在韓王麵前稍顯無禮,不過秦使素來驕縱,韓王或許也是習慣了,不多計較,目光看向了韓非。
韓非這時走上前來:“秦使無慮,我已查明真相,抓捕刺客,這事不過是一場意外。”
於是接下來韓非就當著韓國君臣以及李思的麵,將案子的“來弄去脈”分析了一遍,再交上人證物證。
韓國境內並未發生刺殺秦使之事,不過是別家恩怨,秦使李思不慎卷入其中,造成誤會。
高漸離在場作證,韓王也不知怎麼回事兒,見到高漸離麵若冰霜,就忍不住打了個寒戰。
張開地笑臉相迎:“哈哈哈,韓國最講禮儀,怎會怠慢貴臣。”
李思釋懷道:“既然韓非公子已查明真相,此事外臣便不再問。”
“九弟真是高才啊,不但寫書寫得好,這審案子是速度也是令人欽佩。”站在張開地身後的三公子韓靖忍不住輕笑道,“不過才十日有餘,就給了秦使滿意交代。素聞秦使李思是九弟故人,也是通情達理……”
平日裏韓靖調侃韓非也就罷了,這時有秦使在場,韓王瞪了眼韓靖,讓他別胡言亂語。韓非此舉,可是化解了韓王心頭一塊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