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到秦風被別人縱情高呼萬歲時,他可能是最受傷的那個人。
而在朱慈烺離開後,貴陽城又迎來了一個貴客,秦風得到消息後,驚訝道:“文安之的使者?身份確定了嗎?”
得到了肯定的答複後,秦風客氣的親自出迎,接過了使者遞給他的信,打開看後發現心中口氣非常親熱,大大讚歎了蒙山軍取得的曆次大捷,又在貴陽城下擊退了多尼大軍的圍困,最後請秦風盡快到奉節一敘,文安之要給秦風和蒙山軍一眾有功將士傳達朝廷的封賞。
秦風看完信後,微微皺起眉頭,蒙山軍從衡州起兵抗清開始,功勞不可謂不大,卻從未得到永曆朝廷的半點封賞,這本就很不應該,現在文安之突然說要給蒙山軍封賞,讓秦風心中頓生古怪。
文安之說要傳達朝廷的封賞,可永曆皇帝正忙著逃命,哪有功夫去封賞蒙山軍,文安之的話極有可能是假借皇命。
那真正叫自己去相見的意圖又是什麼?
秦風雖然疑惑不解,但他相信文安之的為人,對自己以及蒙山軍絕對不會存有歹意,而且他一直都在孤軍奮戰,能與文安之取得聯係,相信日後多少能得到朝廷的助力。
而且川地大分部地區尚未淪陷,鄧飛的嶽父大人郝搖旗也在四川,秦風可以通過郝搖旗認識一下四川的諸多豪傑。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是秦風抗清的宗旨,也是驅除韃虜,恢複漢人江山所必需要做到的事情。
事不宜遲,秦風決定趁著當前難得的清閑,把軍中的指揮權交給宋明輝,自己則立刻入川。
秦風把一眾將領召集到一起,把文安之來信要自己前去奉節一事相告,不少人對此都報以不以為是的態度,覺得此行意義不大,隻要可以追隨秦風左右,他們根本就不在乎朝廷的封賞,不過也有人表示支持,覺得秦風現在有權無職,封賞過後做起事來也能方便很多。
而在秦風離開前,有一個問題需要馬上決定,那就是貴陽城到底要不要守,蒙山軍不可能長期逗留,可貴陽城作為貴州首府,棄之實在可惜。
將領們大部分都不想放棄貴陽,這座城池讓他們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沒有道理拱手讓人,不僅是貴陽城,將領們對貴州全境也充滿了渴望。
關於這方麵的取舍,秦風把問題甩給了羅明堂和吳中平,可是二人遠在廣西,沒個七八日的時間,不可能把消息傳到秦風手中,何況那時候秦風已經在四川了。
在經過了一陣討論後,秦風決定不放棄貴陽城,蒙山軍卻必需撤走,返回新豐縣與後營彙合,沒有完整的計劃前,蒙山軍不能輕易的孤軍在外,受困貴陽的教訓一定要銘記在心。
等到蒙山軍撤離後,暫時接管貴陽城的重任就交到了張士清的手中。
張士清原本就貴州巡撫,在秦風心中他無疑是接管貴陽的最佳人選,可是他這個建議剛一提出,便遭到了手下人的一片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