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到19世紀,狄更斯問世了,小說《常青樹客棧》是一個陰沉的客棧。也難怪,雪天裏,失戀的人,經過換馬的驛站——沒有停留,入夜時分,沼澤地上一幢老房子,無論如何也不會是明麗的景象。相比之下,喬叟那一個“泰巴德客棧”倒是暖融融的。以往經曆過的客棧一一出現眼前,瑞士、威爾士、巴黎、威尼斯、海德堡,還有美國的客棧,哪一個是愉快的呢?這就是孤旅的命運吧。但是,爐火、役仆、八卦,驅散了憂鬱的氣氛,而且,黴運轉為好運,戀人回到身邊,最後,客人熱情地頌揚道:“我要祝願常青樹蓊鬱葳蕤,使它的根須深深紮入我們英格蘭的土地之中,讓天堂鳥將它的累累果實播撒在全世界,到處生根開花結果!”在這裏,旅店不僅是故事的集散地,當然,役仆也向客人講述了一串故事,但最主要的劇情,還是發生在“常青樹”的現在進行時裏。
20世紀接踵而至,最著名的旅館大約是E.M.福斯特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那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小旅館,“供應膳宿的公寓”。我要說的《杜蘭葛山莊》,大致就是這樣的格式,至今為止,歐洲還有著無數家庭旅館,都循此慣例。其時,已是上世紀80年代,距離《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的1908年,七十年時間過去了。所以,“杜蘭葛山莊”是老派的旅館,仿佛遺留於上個時代,就是通常所說的維多利亞時代。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1838年到1901年,是英國繁榮昌盛的黃金期,我們比較頻繁聽到這個名詞,大約來自阿加莎·克裏斯蒂筆下的馬普爾小姐。馬普爾小姐,和職業偵探波洛相比,隻能算是業餘,破案是她的餘興節目,她另有自己的生活;到克裏斯蒂的小說裏,已經是個老夫人,認真推算,她確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過來人。維多利亞時代事實上延續到女王身後,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馬普爾小姐也自稱是那個時代的人:“我的侄子雷蒙德說我的心像個汙水溝。他說大多數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人都這樣。而我隻能說,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人對人性懂得太多。”馬普爾小姐總是用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事參照案件中的,奇怪的是,這種方法往往很見效,真相就此露出水麵。這就說明,維多利亞時代的價值衡量標準具有普世性意義。
旅館,大約可算作繁榮昌明的一個小聚光點,聽狄更斯對“常青樹客棧”那一番頌詞!暫且不論那些偏僻的角落,勃朗特姐妹夏洛蒂和艾米麗,她們在鄉間生活,那裏有著一種恒定不變的命運,舒緩了進步的速度。生於1775年,卒於1817年的簡·奧斯丁沒有趕上維多利亞女王的好時代,她們姐妹呢,似乎也沒什麼明顯的改觀。同樣是寂寞的外省風景,單調的閨閣生活,難以見到生人,就無從論及婚嫁,更何況沒有嫁妝。使她們得以走出宅子,進入外麵的世界的,隻是鄰人的又一個宅子。比如卡瑟琳在荒原上受傷,就近養息在林敦家;班納特家的大小姐則是受涼感冒,滯留彬格萊家,然後,二小姐前去照料,認識了座上客達西先生;身世飄零的簡·愛交遊倒是廣闊的,舅母的家、孤兒院、羅切斯特的莊園、教士的小房子——其實是孤兒院的翻版,在羅切斯特家和在舅母家同是寄人籬下,但愛情降臨,與羅切斯特的婚姻有可能將簡·愛帶出去,周遊世界,然後,就到了旅館。
時間進到19世紀,狄更斯問世了,小說《常青樹客棧》是一個陰沉的客棧。也難怪,雪天裏,失戀的人,經過換馬的驛站——沒有停留,入夜時分,沼澤地上一幢老房子,無論如何也不會是明麗的景象。相比之下,喬叟那一個“泰巴德客棧”倒是暖融融的。以往經曆過的客棧一一出現眼前,瑞士、威爾士、巴黎、威尼斯、海德堡,還有美國的客棧,哪一個是愉快的呢?這就是孤旅的命運吧。但是,爐火、役仆、八卦,驅散了憂鬱的氣氛,而且,黴運轉為好運,戀人回到身邊,最後,客人熱情地頌揚道:“我要祝願常青樹蓊鬱葳蕤,使它的根須深深紮入我們英格蘭的土地之中,讓天堂鳥將它的累累果實播撒在全世界,到處生根開花結果!”在這裏,旅店不僅是故事的集散地,當然,役仆也向客人講述了一串故事,但最主要的劇情,還是發生在“常青樹”的現在進行時裏。
20世紀接踵而至,最著名的旅館大約是E.M.福斯特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那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小旅館,“供應膳宿的公寓”。我要說的《杜蘭葛山莊》,大致就是這樣的格式,至今為止,歐洲還有著無數家庭旅館,都循此慣例。其時,已是上世紀80年代,距離《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的1908年,七十年時間過去了。所以,“杜蘭葛山莊”是老派的旅館,仿佛遺留於上個時代,就是通常所說的維多利亞時代。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1838年到1901年,是英國繁榮昌盛的黃金期,我們比較頻繁聽到這個名詞,大約來自阿加莎·克裏斯蒂筆下的馬普爾小姐。馬普爾小姐,和職業偵探波洛相比,隻能算是業餘,破案是她的餘興節目,她另有自己的生活;到克裏斯蒂的小說裏,已經是個老夫人,認真推算,她確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過來人。維多利亞時代事實上延續到女王身後,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馬普爾小姐也自稱是那個時代的人:“我的侄子雷蒙德說我的心像個汙水溝。他說大多數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人都這樣。而我隻能說,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人對人性懂得太多。”馬普爾小姐總是用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事參照案件中的,奇怪的是,這種方法往往很見效,真相就此露出水麵。這就說明,維多利亞時代的價值衡量標準具有普世性意義。
旅館,大約可算作繁榮昌明的一個小聚光點,聽狄更斯對“常青樹客棧”那一番頌詞!暫且不論那些偏僻的角落,勃朗特姐妹夏洛蒂和艾米麗,她們在鄉間生活,那裏有著一種恒定不變的命運,舒緩了進步的速度。生於1775年,卒於1817年的簡·奧斯丁沒有趕上維多利亞女王的好時代,她們姐妹呢,似乎也沒什麼明顯的改觀。同樣是寂寞的外省風景,單調的閨閣生活,難以見到生人,就無從論及婚嫁,更何況沒有嫁妝。使她們得以走出宅子,進入外麵的世界的,隻是鄰人的又一個宅子。比如卡瑟琳在荒原上受傷,就近養息在林敦家;班納特家的大小姐則是受涼感冒,滯留彬格萊家,然後,二小姐前去照料,認識了座上客達西先生;身世飄零的簡·愛交遊倒是廣闊的,舅母的家、孤兒院、羅切斯特的莊園、教士的小房子——其實是孤兒院的翻版,在羅切斯特家和在舅母家同是寄人籬下,但愛情降臨,與羅切斯特的婚姻有可能將簡·愛帶出去,周遊世界,然後,就到了旅館。
旅館這地方,不僅意味經濟實力,還意味開放的生活,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在海外建立大量殖民地,英倫三島的眼界就拓寬了,這兩者都不是女性獨自完成得了的,即便維多利亞女王,阿爾伯特親王去世後不也隱居起來,所以,也許旅館更意味婚姻。世風日變,到克裏斯蒂的時代,旅館裏漸漸有了單身女人,多是年輕、經濟獨立、擁有事業的女性,後來,老宅子改造,青年旅社應運而生,女孩單身出行就算不得奇觀了。像馬普爾小姐這樣的老派人,在旅館的常客裏是個特例。她終身未嫁,靠父母的遺贈節儉度日,但是她總是遇到慷慨的人。比如侄子雷蒙德,曾經資助她在加勒比海住上一陣子,養養她的老寒腿;旅館裏,認識一位拉菲爾先生,於是又有了下一次旅行。她已經到了那樣的年齡,單獨和陌生人打交道不會有風險,無論身體方麵還是名譽方麵。旅館是一個不循常規的地方,就看誰讓誰進去:E.M.福斯特的人進去,會邂逅愛情;阿加莎·克裏斯蒂將馬普爾小姐安排進去,就必定發生謀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