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心,在閱讀中會發現一些頗有意味的巧合。《呼嘯山莊》,希克厲為報複卡瑟琳嫁埃德加·林敦,誘惑林敦家的姑娘,埃德加的妹妹伊薩貝拉私奔,來到呼嘯山莊的蜜月頭一夜,似曾相識,那就是莎士比亞的《馴悍記》,新娘隨新郎入住洞房的情形,那任性的姑娘是如何被調教的?我相信艾米麗·勃朗特一定讀過莎士比亞的戲劇,勃朗特的家裏會有一間書房,就像林敦的畫眉山莊,小孩子們成日價在書房裏讀啊寫的,逢年過節,還會自導自演戲劇。從莎士比亞那裏獲得靈感的作者不在少數,就像畫家們向《聖經》和希臘神話攫取題材。寫作是創造不假,可終究一步一步走來,後人難免踩到前人的腳印裏。就像方才說的“套接”,或者人們所稱的“中國魔盒”,一層套一層。“中國魔盒”的說法來自哪裏,有點讓人生疑,倒是俄羅斯套娃的形象很生動。比如,《浮士德》,歌德自1774年至1831年幾近六十年時間完成;事實上,之前二百年,1587年,就有根據同一位曆史人物寫作的故事書《魔術師浮士德博士傳》;接踵而至的1588、1599、1674、1725年,相繼有各種寫作問世;在此同時,《魔術師浮士德博士傳》譯成英語,由英國劇作家馬洛改編劇本,於1588年出版,搬上舞台,於17世紀巡演德國,回到家鄉,再經本土化改造演出,到歌德的時代,浮士德已經走進坊間民裏,成為通俗戲和木偶戲,今天全世界讀到的《浮士德》就在此時萌生。中國敘事藝術的流傳中,明清小說中遇到唐傳奇的人和事,再從唐傳奇中窺見魏晉“鬼神誌怪書”痕跡,亦是常有的邂逅。即便天書《紅樓夢》,紅學家們多承認從俗文學《金瓶梅》脫穎。就這樣,歌德的《浮士德》出世了,這一位浮士德令人想到《巴黎聖母院》的克洛德·弗羅洛副主教,同樣的飽學之士;同樣的對知識不滿足;克洛德副主教將世界真相的發現寄予煉金術,正符合浮士德的前史和命名,煉金術師,其時投射在助手瓦格納身上,瓦格納有一間實驗室;二者同樣受魅惑,這魅惑同是女體,浮士德的那一位叫格蕾辛,克洛德的則是著名的艾絲米拉達;在浮士德,魅惑的惡魔變形為獅子狗,克洛德的魅惑來自無名的力量,卻也化身畜形,一隻金色角白色身的小山羊;魅惑的主角都以悲劇收場,但歸向不同,也是出身使然。艾絲米拉達是吉卜賽人,更可能是娼妓的私生女,被吉卜賽人調包,最終被判女巫處以極刑。格蕾辛來自平民家庭,她的命運比較接近市井社會裏,不規矩的女兒常有的下場——綽約中,仿佛顯現出幾重疊影。格蕾辛受浮士德支使誤殺母親,且哥哥死在浮士德劍下,情景很像哈姆雷特與愛人俄菲麗亞的哥哥歐提斯決鬥的一場,前者是為母報仇,後者為父親。歌德當然看過莎士比亞戲劇,梅菲斯特帶浮士德去看戲,說是“魔女世界”,但人擠人的,分明是勾欄瓦舍,浮士德不也說“這簡直有點像是集市”,大約就是歌德幼年在法蘭克福看戲的經曆。場次的標題“瓦爾普吉斯之夜的夢”,以及人物和情節,明顯來自《仲夏夜之夢》。也有可能是相似的曆史階段所致,原始社會就是野蠻的,中國的春秋戰國不也是,刀起刀落,劍來劍去,殺人不過頭點地!這是一重影;又有一重——格蕾辛娩下嬰兒,溺死後被判罪關進牢獄,浮士德則自顧自尋歡作樂,是不是有些類似托爾斯泰《複活》中瑪絲羅娃的遭遇?聶赫留朵夫到獄中看望瑪絲羅娃,也像浮士德探監格蕾辛。還有雨果《悲慘世界》裏的芳汀,芳汀的孩子沒有死,活了下來,懺悔贖罪的也不是始作俑者,而是另一個人——冉阿讓,救世的理想在19世紀文學中人格化了,似乎也意味著世俗化的小說逐漸取代詩劇的位置。由於印刷術的發明進步,紙質的小說書傳播更加廣泛和流暢,寫作者參照的資源也就越來越豐富。狄更斯《老古玩店》的開頭,向晚時分,“我”在街頭散步,遇見問路的小姑娘,這一場景在二十年後的俄國小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中,也是開頭部分出現了,氣氛憂鬱,故事也更為哀戚。不幸生於俄國的黑暗時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無論命運、身體、性格都是低沉的,在工業革命勃興中出道的前輩狄更斯,則元氣旺盛,一派欣欣向榮。
倘若有心,在閱讀中會發現一些頗有意味的巧合。《呼嘯山莊》,希克厲為報複卡瑟琳嫁埃德加·林敦,誘惑林敦家的姑娘,埃德加的妹妹伊薩貝拉私奔,來到呼嘯山莊的蜜月頭一夜,似曾相識,那就是莎士比亞的《馴悍記》,新娘隨新郎入住洞房的情形,那任性的姑娘是如何被調教的?我相信艾米麗·勃朗特一定讀過莎士比亞的戲劇,勃朗特的家裏會有一間書房,就像林敦的畫眉山莊,小孩子們成日價在書房裏讀啊寫的,逢年過節,還會自導自演戲劇。從莎士比亞那裏獲得靈感的作者不在少數,就像畫家們向《聖經》和希臘神話攫取題材。寫作是創造不假,可終究一步一步走來,後人難免踩到前人的腳印裏。就像方才說的“套接”,或者人們所稱的“中國魔盒”,一層套一層。“中國魔盒”的說法來自哪裏,有點讓人生疑,倒是俄羅斯套娃的形象很生動。比如,《浮士德》,歌德自1774年至1831年幾近六十年時間完成;事實上,之前二百年,1587年,就有根據同一位曆史人物寫作的故事書《魔術師浮士德博士傳》;接踵而至的1588、1599、1674、1725年,相繼有各種寫作問世;在此同時,《魔術師浮士德博士傳》譯成英語,由英國劇作家馬洛改編劇本,於1588年出版,搬上舞台,於17世紀巡演德國,回到家鄉,再經本土化改造演出,到歌德的時代,浮士德已經走進坊間民裏,成為通俗戲和木偶戲,今天全世界讀到的《浮士德》就在此時萌生。中國敘事藝術的流傳中,明清小說中遇到唐傳奇的人和事,再從唐傳奇中窺見魏晉“鬼神誌怪書”痕跡,亦是常有的邂逅。即便天書《紅樓夢》,紅學家們多承認從俗文學《金瓶梅》脫穎。就這樣,歌德的《浮士德》出世了,這一位浮士德令人想到《巴黎聖母院》的克洛德·弗羅洛副主教,同樣的飽學之士;同樣的對知識不滿足;克洛德副主教將世界真相的發現寄予煉金術,正符合浮士德的前史和命名,煉金術師,其時投射在助手瓦格納身上,瓦格納有一間實驗室;二者同樣受魅惑,這魅惑同是女體,浮士德的那一位叫格蕾辛,克洛德的則是著名的艾絲米拉達;在浮士德,魅惑的惡魔變形為獅子狗,克洛德的魅惑來自無名的力量,卻也化身畜形,一隻金色角白色身的小山羊;魅惑的主角都以悲劇收場,但歸向不同,也是出身使然。艾絲米拉達是吉卜賽人,更可能是娼妓的私生女,被吉卜賽人調包,最終被判女巫處以極刑。格蕾辛來自平民家庭,她的命運比較接近市井社會裏,不規矩的女兒常有的下場——綽約中,仿佛顯現出幾重疊影。格蕾辛受浮士德支使誤殺母親,且哥哥死在浮士德劍下,情景很像哈姆雷特與愛人俄菲麗亞的哥哥歐提斯決鬥的一場,前者是為母報仇,後者為父親。歌德當然看過莎士比亞戲劇,梅菲斯特帶浮士德去看戲,說是“魔女世界”,但人擠人的,分明是勾欄瓦舍,浮士德不也說“這簡直有點像是集市”,大約就是歌德幼年在法蘭克福看戲的經曆。場次的標題“瓦爾普吉斯之夜的夢”,以及人物和情節,明顯來自《仲夏夜之夢》。也有可能是相似的曆史階段所致,原始社會就是野蠻的,中國的春秋戰國不也是,刀起刀落,劍來劍去,殺人不過頭點地!這是一重影;又有一重——格蕾辛娩下嬰兒,溺死後被判罪關進牢獄,浮士德則自顧自尋歡作樂,是不是有些類似托爾斯泰《複活》中瑪絲羅娃的遭遇?聶赫留朵夫到獄中看望瑪絲羅娃,也像浮士德探監格蕾辛。還有雨果《悲慘世界》裏的芳汀,芳汀的孩子沒有死,活了下來,懺悔贖罪的也不是始作俑者,而是另一個人——冉阿讓,救世的理想在19世紀文學中人格化了,似乎也意味著世俗化的小說逐漸取代詩劇的位置。由於印刷術的發明進步,紙質的小說書傳播更加廣泛和流暢,寫作者參照的資源也就越來越豐富。狄更斯《老古玩店》的開頭,向晚時分,“我”在街頭散步,遇見問路的小姑娘,這一場景在二十年後的俄國小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中,也是開頭部分出現了,氣氛憂鬱,故事也更為哀戚。不幸生於俄國的黑暗時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無論命運、身體、性格都是低沉的,在工業革命勃興中出道的前輩狄更斯,則元氣旺盛,一派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