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鏡中奔跑(1 / 3)

有手快的搜出她資料,大家在MSN上不出聲地傳閱。Lily是地道北京人,從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起,她便開始了國際化步伐。幾任先生分別是美國人、日本人、法國人,現任先生為瑞士籍中國人,Lily自己是美國籍公民。她是圈內頂級交際花,多效力於奢侈品牌。

“她來這兒幹嗎,不嫌屈才嗎?”同事咕噥了句。小路猜測老板可能有大動作,同事撞天叫苦:“剛改過版加厚到兩百多頁,這才消停,又來?”小路想起來一個笑話:“你可以叫咱們信基督教,也可以叫咱信仰天主教,但你不能周一讓咱信基督教,周三信天主教。”同事歎口氣,住了手,不再聊下去。

剛剛的會簡直是暴風驟雨。她們坐在外麵,老遠就聽見歐陽發脾氣。然後市場部、廣告部的同事魚貫而出,垂頭喪氣,像被暴雨打過的麥子。看到這情形,她們不由白了臉。

《VOGUE》進來後,大家日子都不好過,她們是知道的,但不知道會爛到這個地步。有個別敏感的已經在想:這份工要完蛋的話,該去哪裏找下一個?幸而歐陽對她們倒算緩和,隻說廣告部投訴她們配合不夠,看她們惶恐為自己辯護,歐陽半天不作聲,最後布置下來兩個任務:十二月,《明麗場》要開年終Party,所有人都要配合市場部。另外,年底前拍一次香港的舒可鑫,Prada點名要她做封麵。聽到這裏,女孩們都鬆了口氣。石頭沒有砸到自己頭上,她們出來時,心情還有幾分愉快。

照例,這是編輯部內部開會時間。眾人圍坐,交流些新聞。隻有小路想到要拍舒可鑫,這個著名難拍的天後,呆呆出神。她有些恨,為什麼別人都沒事,隻有自己要背這塊石頭?她惱怒地看向會議室,現在那裏隻剩歐陽一個人,燈全亮著,她坐在碩大長桌前,顯得身子格外渺小,兩隻手撐住頭,肩膀微微塌陷下去。隔那麼遠,都能感覺到她的疲倦還有無奈。一下子,她又有些可憐歐陽。可是誰可憐自己呢?小路想,在這個城市裏,似乎所有人都被逼得越來越冷酷,太多愁善感是不行的,必須像孫克非那樣,對別人和自己都極端冷酷,才能存活下去。

談完嫁入豪門的同事,就說到最近成為頭號人物的女主編。她以百萬身價,轉會到另一雜誌,引發三家雜誌高層人事連環震蕩。這件事中,最令她們咋舌的是傳說中的百萬年薪。該主編幾年前也不過是個小編輯,誰說那不會是未來的自己。

仿佛雲彩分開,天空中露出一扇大門。她們做了這麼久有錢人的報道,第一次看到真正通向這個階層的雲中小路。

說到這裏,就有些沉默,好像窺到了太過美好的東西,有些隱隱的不安。因為想到幾十個編輯才出得了一個主編,這沉默裏還有一種危險。

有手快的搜出她資料,大家在MSN上不出聲地傳閱。Lily是地道北京人,從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起,她便開始了國際化步伐。幾任先生分別是美國人、日本人、法國人,現任先生為瑞士籍中國人,Lily自己是美國籍公民。她是圈內頂級交際花,多效力於奢侈品牌。

“她來這兒幹嗎,不嫌屈才嗎?”同事咕噥了句。小路猜測老板可能有大動作,同事撞天叫苦:“剛改過版加厚到兩百多頁,這才消停,又來?”小路想起來一個笑話:“你可以叫咱們信基督教,也可以叫咱信仰天主教,但你不能周一讓咱信基督教,周三信天主教。”同事歎口氣,住了手,不再聊下去。

剛剛的會簡直是暴風驟雨。她們坐在外麵,老遠就聽見歐陽發脾氣。然後市場部、廣告部的同事魚貫而出,垂頭喪氣,像被暴雨打過的麥子。看到這情形,她們不由白了臉。

《VOGUE》進來後,大家日子都不好過,她們是知道的,但不知道會爛到這個地步。有個別敏感的已經在想:這份工要完蛋的話,該去哪裏找下一個?幸而歐陽對她們倒算緩和,隻說廣告部投訴她們配合不夠,看她們惶恐為自己辯護,歐陽半天不作聲,最後布置下來兩個任務:十二月,《明麗場》要開年終Party,所有人都要配合市場部。另外,年底前拍一次香港的舒可鑫,Prada點名要她做封麵。聽到這裏,女孩們都鬆了口氣。石頭沒有砸到自己頭上,她們出來時,心情還有幾分愉快。

照例,這是編輯部內部開會時間。眾人圍坐,交流些新聞。隻有小路想到要拍舒可鑫,這個著名難拍的天後,呆呆出神。她有些恨,為什麼別人都沒事,隻有自己要背這塊石頭?她惱怒地看向會議室,現在那裏隻剩歐陽一個人,燈全亮著,她坐在碩大長桌前,顯得身子格外渺小,兩隻手撐住頭,肩膀微微塌陷下去。隔那麼遠,都能感覺到她的疲倦還有無奈。一下子,她又有些可憐歐陽。可是誰可憐自己呢?小路想,在這個城市裏,似乎所有人都被逼得越來越冷酷,太多愁善感是不行的,必須像孫克非那樣,對別人和自己都極端冷酷,才能存活下去。

談完嫁入豪門的同事,就說到最近成為頭號人物的女主編。她以百萬身價,轉會到另一雜誌,引發三家雜誌高層人事連環震蕩。這件事中,最令她們咋舌的是傳說中的百萬年薪。該主編幾年前也不過是個小編輯,誰說那不會是未來的自己。

仿佛雲彩分開,天空中露出一扇大門。她們做了這麼久有錢人的報道,第一次看到真正通向這個階層的雲中小路。

說到這裏,就有些沉默,好像窺到了太過美好的東西,有些隱隱的不安。因為想到幾十個編輯才出得了一個主編,這沉默裏還有一種危險。

為了打破沉默,有人提到另一本雜誌的編輯部主任,得了癌症,現在原單位不再與她續約,以絕症之身,還要賣文為生。她們正被剛剛的新聞鼓舞得豪情萬丈,聽到這種新聞實在掃興。這有什麼好討論的?誰讓她生病?既然生病了還怎麼繼續工作?她們沒人接話,這個話頭就懸在半空,像一頭無人認領的小動物。她們隱隱覺得那個病人不該到處嚷嚷……這世界不就是這樣的,輪到誰,就自認倒黴罷了。更暗暗責怪講這條新聞的人的不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