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章 私塾(1 / 2)

一把戒尺,一本講義,幾條長凳,這便構成了簡易的私塾。

或是為了圖個新鮮,或是為了識文斷字,或是為了光宗耀祖,開學那天村裏所有的男孩都到齊了,一共有十五人。身材高矮不一,年齡參差不齊。最小的才四歲,最大的十三歲,那就是漁舟,也是唯一的一個女孩。

漁舟本來希望能夠帶動村裏其他女孩上學,可惜令她失望了。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尤其是女孩,五六歲便學著端茶倒水,七八歲開始補貼家用,喂養雞鴨、喂豬、采豬菜、撿柴、縫洗衣服、打絡子、納鞋底等等,十三四歲又忙著繡嫁妝,相看人家,哪會想到上私塾,即便想,家中長輩也不會允許,讀書那可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才能擁有的榮幸。女兒是別人家的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種思想根深蒂固,一人之力又豈能改變?

“萬惡的封建社會,萬惡的封建思想。”漁舟低聲碎碎念,並搖頭晃腦做出誦讀《三字經》的認真模樣。

台上抑揚頓挫領讀的年輕先生鋒利的目光立刻瞟了過來,漁舟毫不客氣地瞪了回去。

本來開學三日後,漁舟懶病發作,也不欲鶴立雞群,便不想繼續去學堂了。

竹先生倒是未曾出言挽留,隻是顧影自憐般地輕歎道:“小舟,我要是在講課的時候突然犯病了,當如何是好?”

他年前咯血的模樣給漁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且雪天路滑。漁舟到底還是被他打敗了,隻能認命地當起了他的書童。

她所不知道的是,竹先生之所以要她陪伴著,僅僅是極為享受往返學堂時漁舟挽著他的胳膊,踮著腳給他撐傘的樣子,哪怕隻有短短的一刻鍾,一不小心卻可以一起白頭。也喜歡聽她在散學的路上,神采飛揚地講起學堂中的趣事,那眉飛色舞的模樣煞是有趣,一顰一笑皆令他怦然心動。

業已立春,然並未迎來草長鶯飛,花紅柳綠,隻是大雪終於停歇了,可是不過陰沉了三五日又飄起了雨,陰雨霏霏,濕冷襲人。

提起宣竹這位無償的啟蒙先生,桃花村的村民自然是交口稱讚,引以為傲,隔壁村的村民羨慕不已,鄰村的先生恨得牙癢癢,也不知暗自咬碎了幾顆銀牙。竹先生自然是招人恨的,別村的先生都是宗族捐助錢財、學田,聘師設塾以教貧寒子弟,哪像他這般分文不取,這一傳頌,再一比較,高低立下,自然有了傷害。倘若竹先生家境富裕道也罷,偏偏還一貧如洗,人言可畏,這讓別村的先生如何討生活,臉麵往哪兒放?

任外麵流言四起,蜚語四散,竹先生不動安如山,照常授課讀書,頗有幾分世外高人的風範,引得鄉紳們紛紛刮目相看。

漁舟也老老實實地扮演著乖乖學生,對外麵的傳言一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模樣,如此夫唱婦隨,誰人不讚一聲“大善”?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在的地方就有紛爭,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情往來。漸漸地,有鄰村的村民走了裏正的路子,將自己的孩子送入了竹先生門下。

竹先生本著“有教無類”的思想,自然是來之不拒,多多益善。

先河已開,後麵滔滔江水接踵而至,隻要想讓孩子開蒙的,隻要與桃花村村民沾親帶故的鄰村人都將孩子送入了竹先生門下。啟蒙人數暴增,由原先的十幾人至三十多人,坐滿了整個祠堂。甚至有鄉紳慕名而至,閑坐旁聽,時而頷首,時而微笑。老少齊聚一堂,搖頭晃腦,蔚為壯觀。

“衣食父母”都跑桃花村去了,鄰村先生這時候哪還坐得住,口誅如石沉大海,自然接下來就是筆伐。都說文人迂腐,倒也有其可愛之處,為了顯示自己高人一等,紛紛拿出家中珍藏多年、為數不多的宣紙致信竹先生,內容大同小異,先是客客氣氣地問候了竹先生的先父、先祖、現狀,感歎幾句世事無常,然後筆鋒一轉,拿出長者教訓後生的口吻,或是舉例子,或是打比方,含沙射影地指出竹先生這種搶人飯碗的行徑是不對的,最後還寬宏大量地表示隻要竹大少知錯能改,彼此還是好鄰居,可以和睦相處雲雲。

於是,漁舟每日散學後便多了一件消遣時光的趣事——扯著嗓子抑揚頓挫地念各位先生的“討伐書”。時不時地蹭到竹先生的麵前,對每位先生的文筆、字跡評頭論足,頗有幾分指點江山的氣勢。

竹大少無暇理會這些“聲討”,倒是愛極了漁舟轉著明眸點評的靈動模樣,偶爾興致來了,還會認真與她探討一番。說來也奇怪,似乎每每與她探討過後,必有所悟,必有所得。

其實,漁舟熱衷於翻閱“討伐書”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的宣紙在她眼中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從此,文人墨客在漁舟的眼中,除了迂腐,還多了一個詞——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