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移動互聯網新法則(2 / 2)

四、個性為王

現代工業以標準化流程,集中化生產產出大量產品,雖然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但失去了個性化、獨特性。互聯網則憑借著大數據技術,讓個性化成為可能。

比如世界線上媒體公司Vibsp;Media,從一家精品店起家,估值達到了25億美元。無論是作為科技公司,還是媒體公司,這個價格都非常高。Vice的成功關鍵之處,在於其對年輕、活力、惡趣味和真實等的關注。從其口號“世界在下沉,我們在狂歡”可見一斑。Vice的“個性”迎合了新一代的青年。Vice的旗艦網站Vi,另外他們還在全球範圍招募了很多編輯員工,大幅提升其每日的內容發布數量。

類似的網站還包括VOX,Buzzfeed,Fusion,以“個性”迎合14~35歲目標市場。在中國同類的例子包括精確定位文藝青年喜好的豆瓣,專門針對女性化妝用品的聚美優品等等。

利用互聯網技術,任何一個網站或應用都可以給客戶推送屬於他自己的體驗,個性化定製界麵、個性化定製交互方式、個性化定製內容,亞馬遜甚至在你還沒有下單之前,就能“預期送貨”。

硬件上,也已經有模塊定製功能,穀歌的模塊化手機叫做ARA。目前可知的是除了屏幕和處理器外,其他大部分組件都支持熱拔插,十分符合互聯網時代個性化定製的趨勢。

五、免費為王

克裏斯·安德森的《免費》(作者另有名書是《長尾》《創客》)在序言中舉了英國某馬戲團和穀歌的例子,來說明免費背後的悖論——那些不收費的商家掙到大錢。在互聯網上無窮大的貨架空間使得長尾式多樣化的產品銷售成為可能。在世界構建的東西從原子化走向電腦比特化的過程中,免費變成真正的零收費。

在業內,常常提到的典型例子是奇虎360推出的免費殺毒。在2008年7月正式發布的360殺毒軟件,宣布永遠對用戶免費。至此殺毒和郵件、搜索、即時通訊一樣,都屬於互聯網免費基本服務的範疇。

虛擬商品(如軟件)免費是一個很好理解的概念,因為建立在比特字節基礎上的經濟學,邊際成本趨於零,可以使用“免費”策略。同一個軟件,100個人使用與1萬個人使用,開發成本相差無幾,且越多人使用,攤到每個人身上的成本就越低。

近期又有兩家企業打算搞實物的“免費”。蘇寧、迪信通都表示要在門店免費向用戶提供手機貼膜的服務,連手機膜都免費提供。更甚者,迪信通表示將在全國門店提供免費充電(20元押金領取使用移動電源,10日內歸還即退押金)。兩家企業英雄所見略同,選了貼膜作為吸引用戶的免費服務,其成本並不高,卻抓住了大部分用戶購機後的需要。免費能夠降低用戶的心理屏障,能夠迅速吸引流量。這一招,增強了實體門店的競爭力,為隨後提供更多的獲利項目奠定了基礎。比如在等待貼膜的時間裏,可以做機型促銷,可以賣應用,可以了解用戶需求。

那麼對於成本相對較高的硬件,免費還能進行下去嗎?運營商用過這個方法,比如沒有初裝費的固定電話;預存話費送的智能手機。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開始用這個方法做硬件,但是在別人收費的地方免費了,自然要延長價值鏈,創造出新的價值鏈來收費。如電視免費,但需要綁定內容服務,或是吸引廣告商投入。

當廣告銷售不足以承擔硬件成本,又一種新的“免費”硬件模式出現了——“零利潤”也是一種免費。如亞馬遜的“Kindle Fire”、樂視的“超級電視”、雷軍的“小米手機”、360的“隨身WiFi”,以成本價(或略高於成本價)銷售硬件,價格一下子就到了成本價,因為其根本不靠硬件掙錢。有了硬件的入口,可以通過內容下載、App收入、訂閱服務以及廣告,為公司帶來新利潤點。這對以硬件銷售作為主要利潤的眾多傳統企業來說,是一個顛覆性的商業模式。要做硬件免費,就需要有後續的增值服務;不向移動互聯網轉型,就有可能變成代工,今後隻能賺一個微薄的利潤,為在價值鏈高端的信息服務商打工。傳統企業的名單可以列得很長,如白色家電廠商、手機生產廠商……

免費不是互聯網的首創,但不可否認,互聯網將其用到了極致。互聯網企業擅長在別人收費的地方免費,在別人掙錢的地方虧錢,並以此顛覆著一個又一個行業。或許在互聯網時代,真正可怕的不是業內的競爭者,而是“行外”人士,因為他們根本不用傳統方式來參與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