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創意與藝術
人類的藝術從起源到現在已經有一個久遠的曆史發展過程,雖然藝術的價值並不能以曆史的先後次序論高低貴賤,但是藝術領域的創新是顯而易見的。藝術的材料、技法、題材、風格都在隨著曆史的發展而不斷演化更易。
先進的工業文明刺激了藝術的發展,在美術領域,新古典主義繪畫、浪漫主義繪畫、現實主義繪畫、印象主義繪畫相繼興起。尤其是印象主義畫派,自從19世紀60年代出現於法國後,迅速興盛於整個歐洲。從創新性上講,這一畫風是以前繪畫流派中所從來沒有過的。它擺脫了傳統繪畫題材和程式化創作技法的限製,強調主觀感受和個人風格,為西方美術走向現代之路鋪平了道路。印象派畫家“否定了物體固有色的觀念,強調條件色,主要致力於探索表現光色變化的新技法,不太注重繪畫的主題情節。”代表人物莫奈在1874年展出了自己的作品《日出·印象》,作品描繪了法國勒阿弗爾港口一個有霧的早晨,畫麵由淡紫、微紅、藍灰和橙黃等色組成,一輪紅日冉冉升起。近海中有三隻小船在薄霧中漸漸變得模糊不清,遠處的建築、港口、吊車、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霧中朦朧隱現。整個畫麵筆調輕鬆,消解了清晰的物體輪廓,而表現出一種光色瞬息萬變的景象。這樣一種畫風無疑是對傳統藝術的叛逆。印象主義後期出現了更為傑出的藝術家,如塞尚、高更、凡·高。這些後印象主義畫家已不滿足於對客觀事物的再現以及對光色的描繪,而是將藝術創作指向自己的內心,表現主觀的感受和情緒。比如,畫家高更富有哲理性的作品《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裏去?》是一幅反映異教徒和土著人生活的宗教畫,畫麵呈現出原始的神秘性,與工業社會的文明景象迥然有別。這和高更厭倦工業文明,向往原始自然生活的心境,是聯係極為緊密的。
到20世紀上半葉,西方美術已經進入現代主義階段,流派紛呈,其主旨也更加反叛。如野獸主義畫家馬蒂斯、立體主義畫家畢加索、表現主義畫家蒙克等人的作品,都重視主觀精神的表達,傳統美術的理念都已經消逝殆盡。隨著工業社會發展的深入,工業社會的理性觀念也反映到繪畫創作中來,如荷蘭風格派畫家蒙德裏安用純色、橫線和直線構圖作畫,沒有任何的再現成分。越到工業社會後期,美術創作的觀念性顯得越強。比如法國藝術家杜尚,他直接用工業現成品創作,徹底顛覆了傳統美術創作的方式。1917年2月,杜尚將一件商店買來的男用小便池命名為《泉》,放到展覽館作為美術作品展覽,這一舉動在當時引起了轟動,並深遠地影響到以後觀念藝術的發展。在大量的藝術遺產積累及新興藝術創造的基礎上,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市場也逐漸形成並規範化。在中國,自清末以來就有經營字畫、古董、古玩生意的畫店,但直到20世紀末才有真正的按照市場經濟進行藝術品交易的畫廊和拍賣公司。
(四)文化創意與設計
“設計”是一個非常現代的詞彙,它意指“設想”、“計劃”,和文化創意的理念極為相似,現代設計在事實上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一部分。工業社會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開啟並推動了現代設計的發展,它使得文化創意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
工業社會製造了大量的工業產品,包括建築、家具、家電、交通工具、醫療器械、包裝、廣告、服裝等各個層麵。工業化早期,人們陶醉於機器的巨大能力,大批量的生產產品,沒有意識到設計創意的重要性。但是,隨著工業化步伐的加快,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工業化產品往往千篇一律,沒有個性,甚至是粗糙的。這引起了一部分思想家和藝術家的關注。比如英國的思想家約翰·拉斯金、藝術家威廉·莫裏斯,他們極力主張恢複手工藝傳統,反對機器生產,並發起了“工藝美術”運動。雖然他們的主張是反工業化的,與時代潮流相悖。但是這引起了人們對產品設計重要性的體認,產品不僅要滿足實用功能,還要照顧到使用者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現代設計正是基於這一現實背景而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在工業社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設計師階層,他們廣泛分布在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家居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平麵設計、紡織品設計、服裝設計、城市規劃等各個領域。德國的包豪斯學院,自20世紀初建立之後,集中了當時最新的設計探索和實驗,奠定了現代設計教育的基礎,將歐洲的現代主義設計推到一個空前的高度。包豪斯的理念是實現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它不像“工藝美術運動”那樣敵視機器大工業,而是與工業合作,培養了一大批既熟悉傳統工藝又了解現代工業生產方式的設計人才。
與歐洲不同,當時的美國已經基於商業競爭的要求,開啟了設計為企業服務的運動。在市場競爭激烈的美國,設計被認為是促進銷售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美國形成了很多獨立的設計事務所,後來企業內部(首先從汽車企業開始)也成立了設計部門。
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中,促進了美國設計的職業化發展,並促成了有名的“流線型”風格的流行,廣泛應用於交通工具設計,並影響到其他設計領域。二戰結束後,工業設計已經在發達國家成為一個獨立的職業,工業設計師是二戰後典型的創意人才。
在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的背景下,文化創意更加體現出其重要性。不管是建築設計、文藝演出,還是其他的圖書出版、影視製作等,都在突出文化創意的作用。如世博會的場館設計,需要優秀的創意才能突出國家的文化特色和表現主題。上海世博會場館設計中的中國館設計就極具有代表性,展館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展館的展示以“尋覓”為主線,帶領參觀者行走在“東方足跡”、“尋覓之旅”、“低碳行動”三個展區,在“尋覓”中發現並感悟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展館從當代切入,回顧中國三十多年來城市化的進程,凸顯三十多年來中國城市化的規模和成就,回溯、探尋中國城市的底蘊和傳統。隨後,一條綿延的“智慧之旅”引導參觀者走向未來,感悟立足於中華價值觀和發展觀的未來城市發展之路。世博中國館以其獨特的創意理念和文化內涵,贏得了世界的關注。近幾年的山水實景演出也極為成功,它將高科技和中國山水、人文曆史結合在一起,集演出、文化、娛樂於一體,給觀眾帶來了新的體驗,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此類作品有《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等,取得了良好經濟收益。當然,這樣的演出由於是實景山水,需要特別注意保護生態環境,不能因為經濟利益而導致生態破壞。
(五)文化創意與經濟
文化創意與經濟的關係在工業社會早期已經初露頭角,文化產業的產生和發展更是給文化創意提供了曆史舞台。從產業曆史的角度看,文化產業正是在工業社會產生和發展的。工業社會下的電影、電視、出版印刷、藝術、設計、軟件、文化娛樂等都已經與工業生產相結合,文化商品化已經開始。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工業和大眾文化的批判正是基於現代工業對文化藝術的批量化生產而進行的,這也引起了隨後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勃興,文化創意在這一時期表現得更為集中而有力。
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和深入,文化產業向文化創意產業過渡,文化創意帶著時代的活力和力量介入到各國經濟的發展中來。從英國的創意產業,到美國的版權產業、日本的娛樂觀光業、中國台灣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全球已經形成一股巨大的創意經濟浪潮。特別是社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來,文化創意更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1996年,以發達國家為主要成員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首次在國際組織文件中使用了“知識經濟”的概念。這一組織認為“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是一種“以知識為主導的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與科技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生產與消費的智能化、程序化、虛擬化正越來越明顯。文化產品和服務在生產和消費上對高知識、高智能、高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