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上五簡所涉及的40多個地名及其相互關係分析,它留下了絲綢之路東段自長安至敦煌郡沿涇水西行和沿渭水西行的兩條幹道的珍貴史料。
長安至敦煌郡沿涇水西行的路線(即長安、漆縣、蕭關道),也就是絲路東段的北線:1至3號簡前後銜接,互為補充,記載的是沿涇水西行的線路,將長安到敦煌的線路比較完整地連接起來。按簡文所載的七段路程,在武威附近的媼圉至小張掖段、蒼鬆至顯美段,顯係隴右南北兩條線路並行,並彙合於武威東南的小張掖。
綜合其他史料和研究,這條線路的完整路程大致為西出長安,過西渭橋,經渭城,至平陵、茂陵,轉西北行,沿涇水經好止(即好畤,今乾縣城東),越梁山至漆縣(今陝西彬縣)、陰般、安定(今甘肅涇川),沿涇水至涇陽(今平涼西北安國鎮)北上,出朝那縣境的蕭關,沿硤石川向西北,至安定郡治髙平縣(今固原市原州區)。由髙平向北,沿烏水(今清水河)及其支流莧麻河穀,轉西北,經今寧夏海原縣、幹鹽池、今甘肅白銀市平川區打拉池,向西北沿鶉陰(今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附近),靖遠縣石門至小口古渡或北城灘渡黃河。經媼圍(今景泰縣蘆陽鎮一帶)、居延置(今古浪紅水鎮一帶)、臟裹(古浪縣大靖鎮一帶)、搰次(古浪縣土門鎮西)、小張掖(武威市南謝河鄉一帶),入河西走廊。經姑臧(今武威市),向西北,過刪丹(今山丹)至張掖郡治嫌得(今張掖市西北)。經昭武(今臨澤北)、表是(今高台西北)、酒泉郡治祿福(今酒泉市)至玉門(今玉門市赤金鎮),沿今312國道經乾齊(今玉門鎮),至淵泉(今安西縣東)、冥安(今安西縣橋子鄉鎖陽故城)。5號簡所述從懸泉置至“安定髙平三千一百五十一”的線路,即是高平至敦煌一段的裏程。
從長安出發沿渭水西行的線路:根據4號、5號簡所載和文獻資料,其大致路線是由長安出發,沿渭水到寶雞東後沿汧水北上,過隴關(又名大震關、故關,今陝西隴縣西北),翻過隴山,進入張棉驛(今甘肅張家川縣北)。在此分兩支,一支南下沿清水河至略陽(秦安隴城鎮)可到上郢(今天水市),接著沿渭水經冀縣(今甘穀)、襄武(今隴西)至隴西郡治狄道(今臨洮)。由此北上至金城(今蘭州),也可西進渡黃河至青海;另一支向西可通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縣),經騎馬都尉治所(今定西巉口)、勇士城(今榆中縣北)至金城。其中,5號簡所載的“天水平襄二千八百舟”、“長安四千八十”裏程所顯示的線路,即是經平襄向西而行的線路。兩支線彙合金城後,從金城關渡黃河沿今莊浪河西北行,經今永登、天祝,翻烏鞘嶺,進入今古浪與3號簡所載蒼鬆至姑臧段合,在姑臧與北道彙合。
2.絲綢之路中段路線的形成
絲綢之路中段一般是指習慣所稱的西域段通道,即出玉門關、陽關向西至帕米爾和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地區的道路。此段通道漢代在天山以南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南北形成了南、北兩道。東漢時在天山以北又開一道,到隋唐時,該道異常繁榮,習慣稱為新北道。於是,漢唐間中段絲綢之路就有了北(新北道)、中(漢代北道)、南(漢代南道)三條線路。
關於絲路中段及其路線,史書有明確記載。《漢書·西域傳》:
自玉門,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廷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通誌》卷一百九十六《四夷》亦說:
初,漢通西域有二道,自元始(漢平帝年號,公元1~5年)以後有三道焉。
這些記載,雖然明確,但過於簡略。結合考古發現和學術界研究,各道具體線路大致如下:
中段南道:是一條沿阿爾金山、昆侖山北麓和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之間的東西通道,它從陽關西行沿疏勒河經羊塔克庫都克、庫木庫都克,沿白龍堆沙漠南緣,依次經土牙、阿其布拉克、敦力克進人米蘭(今央達)。入若羌綠洲,過鄯善國都城抒泥(今若羌),接著沿車爾臣河穀至且末,經安迪爾至精絕都城精絕(今民豐縣北120千米尼雅古城)、抒彌國都城抒彌(今於田北230千米圓沙城)、於闐國國都於闐(今和田附近)。從於闐向西北至塔裏木盆地西緣的莎車,再轉向西南進人帕米爾高原至塔什庫爾幹古城(今塔什庫爾幹縣城北部)。沿塔什庫爾幹河穀向南行,可直人印度河上遊;向西南行,可進人阿富汗瓦罕走廊,再至中亞。從莎車也可向西北行至嗜什與北道(中道)相彙。
中段北道:是沿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直達蔥嶺的通道。它沿疏勒河出敦煌、玉門關西行,有兩條線路至渠犁。西漢時因受匈奴威脅,首先開通的是南支,即出玉門依次經白龍堆,鹽澤(羅布泊)、樓蘭,沿孔雀河西行過老開屏、營盤古城至渠犁(今庫爾勒市)。該道經過沙漠戈壁,不易通行,故自東漢反擊匈奴取勝後,環境和道路狀況相對較好的北支也通行了。此道從敦煌向北至伊吾(今哈密市以東),入吐魯番盆地至今七克台、鄯善,經高昌故城(今吐魯番市東三堡以南)、交河故城(今吐魯番市西)。接著南下經今托克遜,越天山支脈入焉耆盆地至焉耆(今焉耆縣城西南)。由焉耆轉向西行至輪台(今輪台東),西域都護駐地烏皇城即在輪台境內。從輪台西行至庫車綠洲至龜茲都城延城(今庫車)。自延城分兩支,一支向西南,沿塔裏木河、克孜爾河至今巴楚,西行至疏勒(今嗜什市),可通大宛。一支向西經姑墨(今阿克蘇)至溫宿(今烏什),轉向西北至別迭裏山口,可通向伊塞克湖、碎葉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