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的『三通三絕』(1 / 3)

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張珀上書陳三策……朝廷下其議。尚書陳忠上疏曰:

“……西域內附曰久,區區東望扣關者數矣,此其不樂匈奴慕漢之效也。今北虜已破車師,勢必南攻鄯善,棄而不救,則諸國從矣。若然,則虜財賄益增,膽勢益殖,威臨南羌,與之交連。如此,河西四郡危矣。……臣以為敦煌宜置校尉,案舊增四郡屯兵,以西撫諸國。庶足折衝萬裏,震怖匈奴。”帝納之,乃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將馳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勇遂破平車師。自建武至於延光,西域三絕三通。順帝永建二年,勇複擊降焉耆。於是龜茲、疏勒、於闐、莎車等十七國皆來服從,而烏孫、蔥領已西遂絕。六年,帝以伊吾舊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資之,以為抄暴,複令開設屯田,如永元時事,置伊吾司馬一人。自陽嘉以後,朝威稍損,諸國驕放,轉相陵伐。元嘉二年,長史王敬為於闐所沒。永興元年,車師後王複反攻屯營。雖有降首,曾莫懲革,自此浸以疏慢矣。

從這段史料可以看出,整個東漢時期對西域的經營與開發,經曆過多離落反複。匈奴勢力的強弱,依然對西域形勢有重要影響,而東漢王朝對西域經營的政策變化和對匈奴勢力的遏製狀況,則是西域形勢演化的主導因素。鄯善、車師、於闐、莎車、龜茲幾個大國在西域的爭奪、勢力擴張以及與東漢關係的起落,均與東漢政府對西域的經營開發息息相關。這正是經過西漢一百多年的開拓經營,西域諸國與中原政權已經形成了統轄、臣屬與貢納關係的反映,說明彼此間的聯係在不斷深化和加強。而班超、班勇父子出使和經營西域,甘英艦大秦,大秦、安息、天竺遣使人漢,則表明東漢不僅維護了絲調之路的暢通,而且在西漢已有基礎之上,在西域的經營和絲綢之路的拓社都有新的發展。東方中國與西方羅馬帝國之間的直接交流,大大推進了中西交流的步伐。

2.西域的一通一絶

東漢政權建立之初,政權不穩,財力有限,光武帝拒絕了西域政權派遣使者不止一次請求重建都護的要求。如公元38年,莎車、鄯善派使者到洛陽朝貢並請求重建都護;第二次是公元45年,鄯善、車師等十六國遣子入質,並再次請派都護。劉秀都沒有同意他們的請求,並送回他們的質子。於是,西域的政治地圖發生了不可忽視的變化,群龍無首、相互攻伐,地方政權接二連三地興起,力爭建立地區的霸權。小宛、精絕、戎盧、且末等幾個小國被鄯善兼並;渠勒、皮山被於闐兼並;鬱立、單桓、孤胡、烏貪訾離等國被車師所滅。特別是莎車(葉爾羌)在南疆崛起並建立霸權。在西漢時期,莎車是一個有近兩萬人的政權。兩漢之際,莎車國王康曾“擁衛故都護吏士妻子千餘口”,聯合鄰國抵抗匈奴,受到諸國歡迎。該國“慕樂中國”,建武五年(29)河西大都督竇融授其“漢莎車建功懷德王、西域大都尉,五十五國皆屬焉”。康之弟賢繼承莎車國王後,攻破拘彌、西夜國,於建武十四年(38),“賢與鄯善王安並遣使詣闕貢獻,於是西域始通。蔥領以東諸國皆屬賢”。建武十七年(41),賢複遣使奉獻,請求授以都護之職,光武帝賜其西域都護印綬,旋改授漢大將軍印綬,莎車由此疏離東漢,並假借都護之名號令各國’收取重稅,數攻龜茲諸國。諸國愁懼,車師前王、鄯善、焉耆等18國遣使洛陽請求設立都護,東漢政府沒有應允。莎車王賢因此益為強橫,令鄯善王“決通漢道”未果而攻破鄯善,接著又兼並龜茲。鄯善等國再次要求東漢政府設置都護仍未被答應,於是鄯善、車師轉而投靠匈奴。莎車王又逾蔥嶺攻滅居於妨水的塞人政權媯塞王;賢立其子則羅為龜茲王,貴族駟韃為烏壘王,不久,龜茲人殺則羅、駟韃而歸附匈奴;接著賢又征服大宛,控製拘彌、於闐、釃歸、姑墨、子合諸國王位的廢立。後於闐國廣德為王,國力開始強盛,在與莎車反複較量中逐漸占據上風,最終殺莎車王賢並滅其國。莎車被滅後,匈奴遣五將發焉耆、尉黎、龜茲十五國兵3萬餘人圍於闐,迫其歸附,匈奴又立賢之子不居徵為莎車王,反為於闐攻殺,更立其弟齊黎為莎車王。直到章帝元和三年(86),“長史班超發諸國兵擊莎車大破之,由是遂降漢”。

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張珀上書陳三策……朝廷下其議。尚書陳忠上疏曰:

“……西域內附曰久,區區東望扣關者數矣,此其不樂匈奴慕漢之效也。今北虜已破車師,勢必南攻鄯善,棄而不救,則諸國從矣。若然,則虜財賄益增,膽勢益殖,威臨南羌,與之交連。如此,河西四郡危矣。……臣以為敦煌宜置校尉,案舊增四郡屯兵,以西撫諸國。庶足折衝萬裏,震怖匈奴。”帝納之,乃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將馳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勇遂破平車師。自建武至於延光,西域三絕三通。順帝永建二年,勇複擊降焉耆。於是龜茲、疏勒、於闐、莎車等十七國皆來服從,而烏孫、蔥領已西遂絕。六年,帝以伊吾舊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資之,以為抄暴,複令開設屯田,如永元時事,置伊吾司馬一人。自陽嘉以後,朝威稍損,諸國驕放,轉相陵伐。元嘉二年,長史王敬為於闐所沒。永興元年,車師後王複反攻屯營。雖有降首,曾莫懲革,自此浸以疏慢矣。

從這段史料可以看出,整個東漢時期對西域的經營與開發,經曆過多離落反複。匈奴勢力的強弱,依然對西域形勢有重要影響,而東漢王朝對西域經營的政策變化和對匈奴勢力的遏製狀況,則是西域形勢演化的主導因素。鄯善、車師、於闐、莎車、龜茲幾個大國在西域的爭奪、勢力擴張以及與東漢關係的起落,均與東漢政府對西域的經營開發息息相關。這正是經過西漢一百多年的開拓經營,西域諸國與中原政權已經形成了統轄、臣屬與貢納關係的反映,說明彼此間的聯係在不斷深化和加強。而班超、班勇父子出使和經營西域,甘英艦大秦,大秦、安息、天竺遣使人漢,則表明東漢不僅維護了絲調之路的暢通,而且在西漢已有基礎之上,在西域的經營和絲綢之路的拓社都有新的發展。東方中國與西方羅馬帝國之間的直接交流,大大推進了中西交流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