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引《三國誌?西戎傳》所載《魏略?西戎傳》明確說當時有三道,其中一道為新北道的情況來看’新北道當是在漢末魏初隨著匈奴勢力退出西域而開通的。從那時起,該道即作為西漢西域北道的一條便捷支線而通行起來,因為該道到達高昌之後,轉而向西至龜茲與北道彙合。北新道較之西域北道玉門關至龜茲段,一方麵是行程相對較短,雖然主要經過渺無人煙的庫木塔格沙漠,但沿途多有泉水出露,因而相較於通行白龍堆,還是要更為便捷易行。史記《正義〉〉卷一二三所引《西域圖記》佚文曾說:鹽澤“在西州高昌縣東,東南去瓜州一千三百裏’並沙磧之地,草難行,四麵危,道路不可準記,行人唯以人畜骸骨及駝馬糞為標驗。以其地道路惡,人畜即不約行,曾有人於磧內時聞人喚聲,不見形,亦有歌哭聲,數失人,瞬息之間不知所在,由此數有死亡。蓋魑魅魍魎也”。可見,經白龍堆一段路線通行極為困難,容易迷路,且經常發生人畜死亡和失蹤事件。北新道在十六國時期應該繼續暢通,在吐魯番出土的北涼“守海”文書中,內容為北涼國兵曹下文令高昌、橫截、田地三縣發人、發騎服役守海,役期十日。王炳華認為,文書所說的“海”,即是稱庫木塔格沙漠為沙“海”之義。可見,新賺“五涼,,時期是往來敦煌與高昌間非常重要的線路。
《魏書.西戎傳》所記北新道為:“自玉門渡流沙,北行二千二百裏至車師,為一道。”這與《魏略?西戎傳》所述北新道並不一致,而與《後漢書?西戎傳》所載相同:
自敦煌西出玉門、陽關,涉鄯善,北通伊吾千餘裏,自伊吾北通車師前部高昌壁千二百裏,自高昌壁北通後部金滿城五百裏。此其西域之門戶也,故戍己校尉更互屯焉。
兩者所記距離裏程一致,可知北新道除了前述穿越庫木塔格沙漠一途之外,尚有自玉門北上經伊吾至高昌一途,而這一線路可能在東漢伊吾屯田以後已經通行。這條道路由敦煌到伊吾後,向西經白力而至高昌。在吐魯番出土北涼文書中,有6件文書的內容涉及北涼派人戍守白力。白力當在今新疆鄯善縣境,王炳華指出:“白力,是高昌東部重鎮,控扼伊吾與高昌之間的交通。北涼‘兵曹’不斷向各縣下文,催遣軍隊戍守白力,說明位於今鄯善縣境的白力,是由伊吾進入高昌的一處重要關隘。”由此可見,從敦煌到高昌的北新道,既有穿越庫木塔格沙漠一線,亦有經伊吾、白力一線,兩條線路在高昌會合。
北新道要經過“五船北”,“五船”地在何處?說法不一,王宗維認為五船不在前人所說的奇台縣東北至十三間房一段,而應在今鄯善縣以南庫魯克塔克山以北。因此之故,該道又稱“五船道”或“五船北新道”。北新道主要經過庫木塔格沙漠,古人稱其為沙海,故此道唐代以來又稱“大海道”。而從伊吾抵達高昌的路線,自然也被人們稱為“伊吾道”或“伊吾路”。
北新道兩途開辟之初,雖隻是原絲路北道的支線,但因其便捷易行而日益受到重視,並最終取代了過白龍堆、樓蘭一段的線路。因此,進入北朝以後,樓蘭作為交通樞紐的地位喪失,樓蘭古城也由此衰落。代之而成幹道的北新道的開辟,為其後隋唐時期天山以北絲路幹道的打通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