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吐蕃對西域的控製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為了平定叛亂,抽調安西、北庭及西域各國、隴右節度使所統兵力入關作戰,一時隴右、西域防禦空虛,吐蕃乘機占領隴右、河西及安西四鎮,西北形勢急轉直下,唐與吐蕃的交戰區域退至關隴一帶。但是,由於唐王朝多年經營西域,且與西域各部友好相處,故各國仍與唐王朝保持著固有關係。如乾元元年(758),吐火羅葉護烏那多等西域九國首領來朝,請求“助國討賊”,為平定安史之亂效力;境外大食也派兵相助,一時“西北守塞及諸胡之兵”成為平叛的重要力量。失去內地支援的唐軍在西域各部支持下仍在孤軍堅守,抗擊吐蕃的進攻。唐代宗曾下詔對西域軍民“忘身報國”的行為給予褒獎:“不動中國,不勞濟師,橫製數千裏,有輔車首尾之應。以威以懷,張我右腋。”⑴建中二年(781),唐室又任命堅守西域的曹令忠、郭昕為北庭大都護和安西大都護,加封寧塞郡王和武威郡王,以強化對西域的守衛。建中四年(783),唐室發生“涇原兵變”,德宗遣使向吐蕃求援,吐蕃借機提出唐割讓河西東部涇、靈等4州及西域安西、北庭的交換條件,德宗不得已出讓安西、北庭。貞元五年(789)前後,“北庭沙陀別部叛,吐蕃因是陷北庭都護府,安西道絕。獨西州人尚為唐守”。至此,西域基本上被吐蕃完全控製,唐與西域的聯係也被切斷。
吐蕃控製西域之時,在漠北草原興起的回紇汗國也進入西域,貞元七年(791),回紇在西域擊敗吐蕃,占有北庭、西州。由此形成了回紇領有北庭、西州及塔裏木盆地北緣的焉耆、龜茲、溫宿、撥換(今阿克蘇)和疏勒以東地區,吐蕃則占有塔裏木盆地南緣的格局。於闐成為吐蕃統治西域的中心,蔥嶺以西的中亞河中地區則被大食占據。至此,唐王朝勢力基本退出了西域。此後,吐蕃內部曾發生崇佛與反佛兩派的矛盾,開成三年(838),吐蕃分裂為兩部並陷入長期混戰,勢力轉弱。宣宗大中三年(849),今寧夏同心一帶的石門、六磐等地人民起義,歸附唐朝。第二年,河西沙洲人民起義反對吐蕃的統治,至懿宗鹹通七年(866),張議潮領導的歸義軍消滅了吐蕃殘餘勢力,吐蕃勢力逐漸退出了西域。
2.吐蕃對西域的控製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為了平定叛亂,抽調安西、北庭及西域各國、隴右節度使所統兵力入關作戰,一時隴右、西域防禦空虛,吐蕃乘機占領隴右、河西及安西四鎮,西北形勢急轉直下,唐與吐蕃的交戰區域退至關隴一帶。但是,由於唐王朝多年經營西域,且與西域各部友好相處,故各國仍與唐王朝保持著固有關係。如乾元元年(758),吐火羅葉護烏那多等西域九國首領來朝,請求“助國討賊”,為平定安史之亂效力;境外大食也派兵相助,一時“西北守塞及諸胡之兵”成為平叛的重要力量。失去內地支援的唐軍在西域各部支持下仍在孤軍堅守,抗擊吐蕃的進攻。唐代宗曾下詔對西域軍民“忘身報國”的行為給予褒獎:“不動中國,不勞濟師,橫製數千裏,有輔車首尾之應。以威以懷,張我右腋。”⑴建中二年(781),唐室又任命堅守西域的曹令忠、郭昕為北庭大都護和安西大都護,加封寧塞郡王和武威郡王,以強化對西域的守衛。建中四年(783),唐室發生“涇原兵變”,德宗遣使向吐蕃求援,吐蕃借機提出唐割讓河西東部涇、靈等4州及西域安西、北庭的交換條件,德宗不得已出讓安西、北庭。貞元五年(789)前後,“北庭沙陀別部叛,吐蕃因是陷北庭都護府,安西道絕。獨西州人尚為唐守”。至此,西域基本上被吐蕃完全控製,唐與西域的聯係也被切斷。
吐蕃控製西域之時,在漠北草原興起的回紇汗國也進入西域,貞元七年(791),回紇在西域擊敗吐蕃,占有北庭、西州。由此形成了回紇領有北庭、西州及塔裏木盆地北緣的焉耆、龜茲、溫宿、撥換(今阿克蘇)和疏勒以東地區,吐蕃則占有塔裏木盆地南緣的格局。於闐成為吐蕃統治西域的中心,蔥嶺以西的中亞河中地區則被大食占據。至此,唐王朝勢力基本退出了西域。此後,吐蕃內部曾發生崇佛與反佛兩派的矛盾,開成三年(838),吐蕃分裂為兩部並陷入長期混戰,勢力轉弱。宣宗大中三年(849),今寧夏同心一帶的石門、六磐等地人民起義,歸附唐朝。第二年,河西沙洲人民起義反對吐蕃的統治,至懿宗鹹通七年(866),張議潮領導的歸義軍消滅了吐蕃殘餘勢力,吐蕃勢力逐漸退出了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