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三過村:得大禹治水的真傳(1 / 1)

第六輯 三過村:得大禹治水的真傳

大禹治水的傳說,婦幼皆知。鄞州的高橋鎮有個三過村似乎並不聞名遐邇。

大禹治水的傳說載有大禹的兩大功績,一是治水的方法,傳說中說到大禹的父親鯀,也是治水的將領,但是鯀的方法是堵和填,即擋,麵對大水是想把它就地製服。很顯然,這個方法肯定失敗,鯀結果被殺。大禹接過鯀的將領之位,繼續與洪水猛獸較量,但大禹的辦法與鯀的大相徑庭,他的辦法是疏和導。即開鑿一條更順暢的通道,在大水衝來之時,讓它離開得更快,這樣,水就不會在一地泛濫成災了。很顯然,這種方法是有科學道理的。其二,是大禹的精神。大禹為民治水,作為首領總是親臨第一線。尤其是在水患易發的雨季,大禹更是率領眾人日夜奮戰在一線。有一個著名的傳說便是他“三過家門而不入”,是說他在治水最緊張的時候,三次路過自家門口,但都不曾邁進家門看看。那一次就在家門口,他還聽到了剛剛臨盆的兒子的哭聲,但是想到自己的責任和時間的緊迫,也沒有進門。

這樣的一位偉大人物當然是我們中華民族永垂史冊的英雄。其實呀,大禹的家,就在鄞州的西鄉,大禹治水的活動地域,也就在西鄉那一帶。那一帶,北麵臨江,南麵臨山。大禹的治水就是將山上來水順順服服地引入江中,讓水從江中再奔流到海。

大禹安家的村子即是現在的三過村。三過村是自然村的村名,行政上屬岐湖村。岐湖村由原來的岐陽、湖西、雙嶴三個行政村合並而成,東鄰岐陽村,南連集士港,西與餘姚市大隱鎮毗鄰,北連民樂村。甬梁線、杭甬高速公路貫穿全村,新建的通途路,也稱梁祝大道,從村北橫穿而過。三過村就是岐陽村,坐落在行政中心。梁祝大道開通時要築路牌,原本是要標注岐陽村的,但是村民們卻都建議標“三過村”,於是路牌上就出現三過村了。

三過村中至今仍保留著一座大禹廟,曰禹皇廟。現在的禹皇廟雖然規模並不大,但曆史一定久遠,可以上溯到哪個年代誰也說不清。當然,說得最明白的是大禹積勞成疾剛離世的時期,人們為永久紀念他而立廟祭祀。在如此久長的歲月流淌中多次毀了又建,也足見三過村人民對大禹的愛戴與敬仰。最近的一次毀壞是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中後期,所以現在上了些年紀的人說到當年禹皇廟的格局和規模都不禁充滿著自傲和欽羨。

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現在有一個新說法。是說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長江或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際上是海侵,就是海平麵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洪水退後,沿海的地麵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所以大禹治理的是這種田地上的水。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而後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 “逆行”,隻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 “逆行”的現象。海侵之後,東南沿海的一部分先民便有逃離而向西北進入中原腹地,那部分先民帶著南方農業文明的一些優勢進入中原。大禹的傳說,由東海岸產生再結合中原的地域特征開始新的傳說,也是順理成章的事。結論是大禹出身於古越(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從東南地區進入中原,並爭得領袖地位。

關於曆史的學術之爭,在得出結論之前當然越多越好。三過村有這麼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發源,已經足夠了。

現在的三過村,一派自然風貌。行政上的岐湖村由9個自然村組成,都不大,加起來也就790戶人家,2209個村民。村裏的工業生產不多,規模也不大,工業經濟主要是石材開采。說到山上采石,也可以聯係到一個關於大禹的傳說。這是至今仍在鄞西流傳的。說是大禹疏通水道是用他自己的身體劈石,凡遇水道上岩石一類的阻擋,大禹化身動物之形,或龍,或熊,用身體將其劈倒劈碎,再清除。大禹幹活的時候不能讓凡人看見,因為凡人一看到,他就會失去神力。有一天,大禹妻子因為太思念丈夫,就帶著熱的飯菜去找他,她尋到山嶺之中,看到了化身為熊的大禹正在奮力劈石,便驚呆。而大禹一看到自己的妻子,頓時也失去神力,倒下來的碎石壓在他的身上,他就被埋在裏麵,離世了。

這個傳說說明三過村的民眾對於采石還是有著大禹本事的真傳。

采石作為村裏的大事業當然不怎麼好,主要是對環境的破壞。一是被采的山坡,滿眼光禿禿的,而且植被消失、水土流失也就會接踵而至。再一個是開采的時候到處煙塵蔽日,那些塵土順著風在村子的上空飛揚,籠罩,既影響景觀又戕害人體。雖然現在三過村人在開采的現場采取了不少環境保護措施,但終非長遠之計。不過,又要經濟發展,要百姓賺到錢,又要不破壞環境,這樣的難題是我們許多專家和領導也正困惑為難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