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信步太白道 秀色可人瘦西湖(1 / 2)

第一輯 信步太白道 秀色可人瘦西湖

去揚州,主要目的就是一探瘦西湖的美景。

據說瘦西湖原是揚州城外的護城河,明清時期,許多富甲天下的鹽業巨子在沿河兩岸重金營造水上園林。乾隆極盛時期沿湖有“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覽勝”“白塔晴雲”等二十四景,被譽為“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當時,詩人汪沆讚曰:“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後這裏遂被人們稱作“瘦西湖”。這裏湖麵瘦長,蜿蜒曲折,原先十多家的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有這樣的名氣,怎能不來看望她?

果然,還在園門外,就覺瘦西湖名不虛傳。遠遠望去,一片粼粼清水,兩邊是如煙如翠的綠岸,岸邊還泊著好幾艘彩色遊船。水中間又有一個小洲,也是樹木蔥蘢。綠樹和畫船倒映在清水中,水上景和水中影全彌漫在煙霧中。人們常說“風景如畫”,眼前單是從園外看園內,就分明是一幅無比美麗的水彩畫。

進到園中,就是來到了畫中。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叫《畫中人》,現在我們就是實實在在的畫中人。我們的四邊全是畫,無論你站在哪一個地方,都可以找到一個極美的背景來拍照。站在右麵的水邊,岸這邊的垂柳和岸那邊的畫船就成了你的烘托物;站在花前,各色的鬱金香又成了你的鋪墊;小處著墨,一枝碧桃就讓畫麵生輝;大處落筆,此岸的灌木鮮花、洲邊的密林水草與彼岸的疏樹水榭又渾然構成了一個和諧整體。有同伴提出坐遊船觀賞,我不同意:坐船去,等於失去了自由,因為船在水中行,總不能由著你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想看仔細可以轉一圈,想多看一回還可以往回走呀!這簡直就是走馬觀花。打個比方,步行完全是身臨畫境,而坐船則是與畫來了個擦肩而過。

順著一條石徑往前去,眼前的景果然是坐船所看不到的。這條石徑,簡單地說是林中的小路,可是,如果你細細品味,又哪裏是如此簡單呢?你看,路兩邊是披著柔情的書帶草,穿插在書帶草之間的,是粉紅或金黃或紫色的小草花。再往兩邊去,則疏密相間地雜植著棕櫚、碧桃、垂柳等各種樹木,高矮曲直,錯落有致。一座小石橋邊,是幾塊造型奇特的太湖石。小路折進了樹蔭深處,眼看沒路了,讓人猜測著在那山重水複處,不知又會有怎樣的柳暗花明。

不知不覺地,發現這湖水由我們的右邊變為在左邊了。煙柳環繞的水麵上,正有一條彩船往一座三孔石橋駛去;再向前,眼前出現一個小水塘,塘那邊是一帶濃密的樹牆,樹牆後麵露出了黑瓦白牆的一角房舍,隔塘望去,宛然是《紅樓夢》中的稻香村。一路過去,無非是水、樹、花、石、橋、軒、亭、閣,但它們都安排得恰到好處,各有各的驚豔,各有各的神韻,相互間絕不雷同。課堂上曾跟學生說到過寫遊記的一個方法叫“移步換景”,現在我真的是移一步就換一個景了,而真要寫出此時此景,我又怎麼寫得了萬分之一?我唯一可做的,就是不斷按動快門,努力把眼前的勝景裝進我的相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