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遙聞深巷木屐聲 寧波人的炊事詞彙(1 / 1)

第四輯 遙聞深巷木屐聲 寧波人的炊事詞彙

寧波話中有好幾個與手有關的動詞,有的與普通話同音,卻不是同義;有的與普通話同義,用的卻不是同一個詞。

先說前者。

“撈”。普通話的解釋有:“從液體裏麵取東西”(打撈落水者、水中撈月),“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這個工程完成了,他也乘機撈了一把)。可是寧波話的意思卻完全不同,寧波人說“撈”,是指“用手拿”。比如,“他一隻手撈饅頭,另一隻手撈雞蛋,就沒辦法取鑰匙開門了”;也指一般的“拿”,如“這個月他撈了四千元工資”。必須指出的是,這“撈工資”中的“撈”,可不同於“他也乘機撈了一把”中的意思,不是“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

“羅”。普通話的解釋有:“捕捉”(網羅、門可羅雀)、“包括”(包羅)、“列舉”(羅列、羅織罪名)、“用篩篩東西”(羅麵)等。可是寧波話中的“羅”,卻是“撫”、“摸”的意思。比如,“你把這籩裏曬的豆子羅羅平”、“老人的眼睛看不見了,隻能邊用手在他的臉上羅著,邊回憶著他舊時的相貌”;又如“這個地方真難找,我羅來羅去羅不著”,換成普通話,不就是“摸來摸去摸不著”的意思嗎?

“撩”。普通話的意思有:“揭起”、“向上掀起”(撩窗簾、撩起衣襟),“用手舀水澆灑”(在溝裏撩水洗手)。寧波話中,“撩”的意思卻是下麵這兩個:“從水中撈起”(撩水草、撩海蜇、從鍋中又撩出幾隻餃子來),“遠距離的是否夠得上”(鳥的窠做得那麼高,他用一根長竹竿還撩不著;他手長,一撩就撩著了)。

“擋”。這個字在普通話中的意思,就是“阻攔”或“遮住”。比如,“他追過去,卻被一個人擋住了”,“你站在窗口,把陽光給擋住了”。可是寧波人說“擋”,是“扶”的意思。“小家夥剛有點會走,我時不時地要擋他一把”,“我爬上去,你把梯子擋牢”。

再說後者。

用兩個手指捏住身上的一點點皮肉使勁轉動,這讓人感覺非常疼的動作,寧波人說是“扭”,普通話卻說是“擰”。“擰”還有別的用法,比如“擰毛巾”“擰螺絲”。寧波人說“扭”卻隻用在這一個地方,沒聽說有“扭毛巾”“扭螺絲”的。

用手取、握,這人人要做的動作,寧波人叫“拕”,普通話叫“拿”。“這幾元錢你拕著,不要客氣”,“農場裏的西瓜,吃不論,拕不肯”,這裏的“拕”,都可以用“拿”來代替。但是,並不是用“拿”的地方全可以換成“拕”。例如普通話中“拿主意”“拿架子”“拿手好戲”“我拿你沒辦法”等,寧波話中都不能改用“拕”,因為這些都不是用手取或握的意思。

“用手很平正地拿”這個動作,寧波人叫“搬”,而普通話用“端”。比如“把飯碗搬來”“搬出幾碗鹹下飯來”“這碗菜羹搬給隔壁婆婆”,其中的“搬”字,都是“端”的意思。但寧波人的“搬”,也有同普通話一樣的用法,如“搬家”“搬遷”“搬磚頭”等。

在寧波話裏,“安”是“放”的意思。例如“這書先安在你這裏”,“把東西安好”這樣的話中,“安”字全都可以換成“放”字。

寧波話中還有幾個動詞,找不到較準確的字來表達,隻能說是用了某個音。

寧波人把有“撿”“拾”的意思的字讀成“拆”的音。“小朋友在地上拆來一元錢”、“放學後到地頭去拆花生失”(拆花生失,指撿農民收了花生後散落在地裏的零星花生,又如拆番薯失、拆洋芋艿失等)。所以,當寧波人說“這舊磚頭全是拆來的”時,你可不要以為是從人家的牆上拆下來的,而是從地上撿的。

用指甲掐這個動作,寧波人讀成“的”音。“他在我身上的下了深深的指甲印”、“春天,到田野裏去的馬蘭頭”。

“揉”的意思,讀“肉”音。寧波話中讀這個音的,好像就隻有“肉”“揉”和“玉”三個字,而在普通話中,這三個字的音是不一樣的。但用“揉”的地方,寧波話又並不是全可以讀“肉”音,隻有“揉麵團”、“在河埠頭揉衣服”這類動作時才用,而如果用在“在疼痛的部位揉一揉”這個意思,又讀成“失”音了——“哪裏摔疼了?快過來,我幫你‘失’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