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遙聞深巷木屐聲 寧波話中幾個有趣的結構助詞(1 / 1)

第四輯 遙聞深巷木屐聲 寧波話中幾個有趣的結構助詞

記得十幾年前,市麵上剛出現“麻油烤鴨”,曾熱銷一時;近些年,我們寧波又很流行“燒烤”。這“烤鴨”和“燒烤”都帶有一個“烤”字,那麼,“烤”是什麼意思呢?

查《現代漢語詞典》,“烤”的意思是“將物體挨近火使熟或幹燥”,說白了,就是直接讓火來炙燒。你看,這“燒烤”,不就是直接拿食物在火上燒嗎?烤雞、烤鴨、烤乳豬、烤全羊,全是將雞鴨豬羊直接在火上燒出來的。

然而,我們的家鄉寧波,從前是不常用這種直接炙燒的烹調方法的,對“烤”字的解釋也不同於《現代漢語詞典》。寧波人怎樣解釋“烤”字?請先嚐幾種寧波人的“烤”製食品——“烤菜”“烤番薯”“鹹齏烤筍”“油豆腐烤肉”……請吃過這幾種食品的寧波人或非寧波人說說,它們是不是直接在火上炙燒的?回答當然是否。這幾種食品的烹製,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食料和必要的調味品放在鍋內,加點水,然後用慢火燒煮一段時間。你仔細想想,凡是寧波風味的“烤”製食品,哪種不是用的這一做法呢?寧波有一種“烤”出來的名菜——燒柴火的大灶裏用大鑊烤大頭菜。把淡色的大頭菜烤得發紅,香得讓人流口水;如果大頭菜鑊裏再放兩隻芋艿頭,這芋艿頭更是搶手貨;至於在大頭菜鑊裏放幾條年糕,這已成了現在許多大飯店裏的名點。我們寧波鄉間還有一句很有趣的俗話——“運道好,推不開,烤熟毛蟹爬進來”。這烤毛蟹,也是在鍋裏放了蟹再加點水燒煮,而不是將蟹直接在火上炙烤的。

說起來寧波人獨特的炊事詞彙並不止這一個“烤”字。下麵再舉幾例。

“燂”。“燂”應該是“燒”的意思。寧波人最常用的是“燂茶”。“茶”指開水,“燂茶”就是燒開水。此外還有“燂酒”“燂中藥”。在“燂茶”“燂酒”“燂中藥”中,“燂”都指把裝在容器裏的液體用火燒。但還聽說過一個詞叫“燂火簍”,即是“燒篝火”,那就是直接焚燒了。這個“燂”字古代也有,如《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撟角欲孰於火而無燂。注曰:燂,炙爛也。但在現在的各種書報上卻沒見到過。

“煨”。字典裏的解釋有兩個:在帶火的灰裏燒熟東西;用微火慢慢地煮(煨牛肉)。一般書上看到的多是第二種,而寧波人常用的是第一種。如今,煨的方法已經基本消失了,而三五十年前在大灶裏燒柴草的時代,卻是非常流行的。冬日的早上,太陽曬屁股了,兒子還賴被窩,燒好早飯的阿姆也許就會把半條煨年糕遞到他手上,哄他穿衣服起床;下午女兒放學回來,剛放下書包,正在灶跟間忙碌的娘又會把一塊煨番薯塞在她手裏,讓她吃完了去割豬草。幾個小夥伴在野外農民們的煤焦泥堆裏煨洋番薯,也是常有的事。

“焐”。字典上解釋為“用熱的東西接觸涼的東西,使它變暖”,如“焐腳”。這個意思寧波人也用,但用在灶跟間裏,卻另有寧波人自己的意思:將盛有食物的陶罐埋在火灰中加熱使熟,如“焐粥”“焐黃豆湯”。舊時燒柴草,燒下的火灰畚到火缸中,用來焐一陶罐食物,就充分地利用了火灰的能量。

“熯”。原以為“熯”隻是我們寧波人的方言詞,書上是沒有這個字的,電腦上也打不出來,但最近卻在現代漢語詞典裏找到了它。它的三條釋義裏有一條是“蒸”,正好為我們寧波人的“熯”做了解釋。但是,在平常讀到的書裏,從來沒有碰到過這個詞,所以看來這也是我們寧波人所專用的了。寧波人也用“蒸”字,但“熯”和“蒸”有一定區別。“熯”是把食物放在有高鑊蓋的飯鑊的羹架上,利用燒飯時的蒸汽把食物蒸熟;而“蒸”則是放在專門的蒸籠裏,蒸籠下麵是水,如蒸饅頭、蒸飯。“熯”可以說成“蒸”,如“今天飯鑊裏蒸了幾個番薯”;但“蒸”不能說成“熯”,如“蒸籠的第一層熯饅頭,第二層熯花卷”,這樣說是不合適的。“熯”曾是寧波民間非常重要的炊事手段,以前不管哪家的飯鑊裏,都要熯幾種下飯,或是龍頭烤,或是海蜒湯,或是芋艿蓊幹,或是白洋蘿卜;還忘不了給孩子熯幾隻六穀。人們有時會用“燉”字來代替“熯”,如“這魚是清燉還是紅燒?”但在“今天熯了一碗燉蛋湯、一碗鹹鰳魚燉蛋”這句話裏,雖然有了“燉”,仍省不了“熯”。

還有一個“滾”,是燒開的意思——“你把這碗冷湯去滾一下”;一個“篤”,是用文火慢慢把食物燒爛的意思——“爐子上正在篤的是豬腳蹄”。至於“燒”的意思,寧波人一般用“著”“煤”“燒”三個字來分別表達。把火點燃,叫“著”——“把柴湊到灶膛裏,拿火管一吹,火就著起來了”,“火星不小心濺到灶前,地上的柴葉就著起來”;物體的燃燒,叫“煤”——“他整天煤天火似的,一天要煤兩包香煙呢”,“這幾張紙沒用了,煤掉算了”;“燒”則多是人發出的動作——“你上灶,我燒火”,“他一個人燒兩眼灶,也夠忙碌的”。你看,這三個字眼,真的不可以混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