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遙聞深巷木屐聲 “飯吃過勿?”
一次,有位父親在教兒子寫字,他說:“我先寫個樣子,你給我好好看的!”旁邊有個外地來的朋友聽見了,就問我:“這‘看的’是什麼意思?”我聽了後,笑了。我想,語言的區別真是太“無微不至”了,許多當地人覺得一點沒什麼特別的字眼,來自外地的人竟如此不易理解。他的問題,我一句話難說清楚,隻好從頭講起。
在書麵語中,我們常會用到“著”“了”“過”三個詞。語法上稱這三個詞為“時態助詞”。 一般說,“著”應該是“進行時”,指現在正在做的,比如“他邊吃著飯邊和人說話”,說明他正在吃飯;“了”是“完成時”,指此事已經做了,如“他吃了飯,正和人說話”;“過”則是“過去時”,表示這事曾經有過,如“這種東西以前吃過,已經很久沒見到了”。
這三個詞,其中的“了”字,在我們寧波話中用法差不多,隻是音與普通話有點不一樣,現在人們在網上常用“類”字來表示,如“我已經看見你類”“上課鈴已經響過類,你快點進來”。如果細想想,“類”可能還是用“嘞”替代更合適,因為“嘞”畢竟也是一個助詞,雖然在北方話中它是一個語氣助詞;“過”字在寧波話中就更是直接用上,與普通話沒有區別;算起來,隻有那個“著”字,在寧波人的口中就聽不到了,常用來取代它的,是“的”“當”和“蓋”三個音(隻能用音來表示,原字則無可考證)。比如,“你替我看著,不要讓他跑了”這句話,寧波人就說“你替我看的,不要讓他跑了”;“你不用擔心,我正看著呢”這句,寧波人說“你不用擔心,我正看當呢”;“有他們兩個人看著,你不必擔心了”,寧波人說“有他們兩個人看蓋,你不必擔心了”。上麵這三個句子中,“的”“當”和“蓋”三個詞,在普通話中都隻是一個詞,那就是“著”。
如此說來,你聽到寧波人在這種用法上說到“的”“當”“蓋”三個音,都可以用“著”來翻譯,但是,你想把普通話中的“著”翻譯成寧波話,該選用“的”、“當”還是“蓋”,就有所講究了。
寧波人在講話中用到這三個詞,雖然沒有人教他,但是都不會用錯。而如果一定要把它們區別開來,就有一點難度,恐怕隻能籠統地來分類了。根據我們的語言習慣來分析,雖然這些都是時態助詞,卻有“近指”“遠指”的區別。近指,就是指在眼前的,應該用“當”或“的”,如“現在我在這裏坐當”,“你們幾個人把桌子抬的”;遠指,是不在眼前的,就應該用“蓋”,“現在他還在那邊坐蓋”。再舉幾個例子:“我們都在這裏等當”,“他們都在那邊等蓋”,“這裏的人都立當”,“那邊的人都跪蓋”,“這裏有我管當,你快到那邊去看蓋”,“這張紙,到現在還在我手裏捏當”, “這張紙,到現在還在他手裏捏蓋”,“明朝你在這裏排的,我在車站等你蓋”……
從上麵的例子還可以看出,這幾個詞與人稱也有關係。“當”不但是近指,一般還隻用於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你盡管去好了,這裏有我管當”“他們幾個都在旁邊看當”;“的”也是近指,卻用於第二人稱,“你在這裏坐的,不要離開”,“你好好聽的,明天告訴弟弟”。
還有一些在普通話中用“著”的句子,寧波話中卻用“了”或“仔”來表示。如“他拉了一隻狗朝西邊走去”“大家都搶了發言”“三個人騎了自行車去上班”“老王穿了一套新西裝去幹粗活”……這幾個句子中的“了”字,在普通話中都應該用“著”字;而“他立仔看戲”“小明嘴巴開仔困覺”“老王腳翹仔、眼睛眯仔”“李華的汽車發動機開仔,人卻離開了”……這幾個句子中的“仔”,普通話中也應該用“著”。
還有的該用“著”的句子,寧波話中卻什麼字也不用。如“他一邊吃飯,一邊想著問題”“他正在認真地聽著課”“鍋裏在煮著粥”這幾句話,如果用寧波話來說,中間的“著”字都省掉了。
你看,單是小小一個“著”字,在寧波話中就有那麼多不同的用法,而且不能混用。這樣說來,要學會一個地方的方言,真是非深入到語言環境中多聽多說不可了。
幾個晚輩老是笑一位老太太“背時背得”,我問他們為什麼這樣說,他們說,她一見麵總是先問“飯吃過勿?”,哪怕上午九點十點下午三點四點也這樣問,哪有一天到晚隻想著吃飯的?他這一說,我也覺得好笑。我說,對你們來說,也許這話不時興了,我聽著可一點不覺得“背”。就在幾年前,這話還是一句很普遍的問候語呢。他們聽了,就更覺得不可思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