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風亮節嚴子陵

嚴子陵(前37~43),名光,字子陵。出生於會稽郡餘姚縣(今餘姚低塘黃清堰村)。嚴子陵與劉秀是同學好友。劉秀登基做了皇帝,多次征召其為諫議大臣,嚴子陵婉拒之並隱居富春江一帶,終老於林泉間。時人及後世皆以其為不慕權貴、追求自適的榜樣。宋朝文學大家範仲淹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詩句頌其高風亮節。

就像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那樣,一個人能一時不為名利所動也許不難,但是一輩子不為名利所動那就很難很難了。嚴子陵就是這樣的典範。

嚴子陵出生於會稽郡餘姚縣。其父親曾任南陽郡(今河南南陽)新野縣令,嚴子陵童年時就跟著他父親居住在新野。青少年時代的嚴子陵十分熱愛學習,隻要是有學問的人,不管年紀比自己大還是小,他都樂於與之結識交往。為求得更高深的學問,嚴子陵常出外遊學尋訪名師。除了刻苦學習外,嚴子陵還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他給自己立下了“省身十則”,如要孝順父母、親人;減少各種歪念貪欲;敬重正人君子,遠離奸佞小人;每天反省自我等等,為自己立下了做人的規矩準則。

嚴子陵在新野求學時,恰好與劉秀在同一學館成了同學。這兩人一聊就很投緣,很快成了知心好友。這個劉秀,非等閑之人,他就是東漢的開國皇帝。這個時候嚴子陵的學問已比較深厚了,是一位遠近聞名的學者,而劉秀隻是初出茅廬的學童。兩人雖然年齡足足相差三十二歲,但誌趣相投,成為忘年之交。幾年後嚴子陵要隨父回家鄉餘姚,兩人依依話別。

後來嚴子陵又到京城長安求學,沒想到當年的同窗好友劉秀也在長安攻讀。兩人再次見麵,相談甚歡,又成為同窗好友,共同研究學問,友情又往前躍了一大步。

公元25年,劉秀打敗了各路群雄,建立了東漢,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漢光武帝。他登基後求賢若渴,希望找到有知識有才能的人幫助他共同管理國家。這時他想到了老同學嚴子陵。他覺得嚴子陵學識過人,為人正直,能夠輔佐朝政,便派人四處尋找。可是,派出去的人都沒有找到嚴子陵。其實,西漢末年王莽篡權代漢時,也曾經多次邀請嚴子陵出山做官,但嚴子陵不為所動。現在聽說劉秀要他出來做官,嚴子陵就躲了起來。劉秀就花重金叫人描了嚴子陵的畫像散發全國,像通緝犯人一樣尋找嚴子陵。當時洛陽的城牆上,全國州府縣衙的門前,甚至十字路口和大樹上都貼有嚴子陵的畫像。劉秀要求全國百姓發現了這個人就趕緊上報朝廷,而且重重有賞。終於有一天,有官員上報說:“有人在山東發現一個怪老頭反穿著羊皮襖,戴頂破笠帽,天天在湖旁優哉遊哉地釣魚,極像畫像上的嚴子陵。”

劉秀馬上備了重禮,派了馬車,寫了親筆信,指定使者去請。信中很誠懇地說:我現在打下了江山,很需要你這樣的人才來共同管理國家,雖然,我身邊也有不少人,但我認為都不如你,所以希望你看在老同學的情麵上來輔佐我,共同治理國家。一請,二請,三請,嚴子陵實在推辭不過,隻得隨使者來到京城洛陽。嚴子陵和劉秀共同回憶同窗往事,細數少年同學變故,感歎世事變幻無常,往日的情誼又湧上彼此的心頭。劉秀麵有得意之色地問嚴子陵:“我現在與讀書時相比,有什麼不同啊?”嚴子陵掃了劉秀兩眼,一點也不給這位皇帝同學以麵子,淡淡地說:“你比過去胖多了。”搞得劉秀很尷尬。

有一天晚上兩人同床而睡,促膝談心,嚴子陵在熟睡時把腳擱到了劉秀的肚皮上。對此,劉秀也毫不介意。第二天,有人知道了這事,就叫觀察天象的太史氣喘籲籲地跑來報告:“不得了不得了,臣夜觀星象,發現客座星觸犯了帝座星,我看恐怕是要出大事。”劉秀哈哈大笑:“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

嚴子陵卻料定其中必有緣故,他從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傾軋、官場的險惡,便執意不肯再在洛陽留下去了。劉秀硬要把官帽往嚴子陵頭上戴,任命嚴子陵為禦前諫議大夫,執掌議政,就是讓他專門向朝廷和皇帝提意見。嚴子陵以要回家侍奉母親、無法勝任此職為由堅拒,最後悄然離去。因為怕劉秀再派人來餘姚征召,嚴子陵又悄悄來到桐廬富春江畔,以耕讀漁釣為生,過起了真正隱居的生活。後人將嚴子陵在富春江垂釣之處名為“嚴子陵釣台”。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宋朝的文學大家範仲淹對嚴子陵的高風亮節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兩千多年來,嚴子陵不慕富貴、不圖名利的高風亮節,成為後世文人的學習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