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俊傑虞翻
虞翻(164~233),字仲翔,漢末三國時會稽郡餘姚(今浙江餘姚)人。出身儒門,少而好學,才智過人。三國時期的經學家、哲學家。虞翻文武雙全,既能統兵打仗,又能著書立說,還通曉醫理和占卜,堪稱東南俊傑。官至騎都尉。
虞翻少年時十分好學,才智過人,既有聰明大略,又嫉惡如仇,正直敢言。虞翻青年時期,擔任會稽太守王朗的功曹。這功曹相當於現代的秘書或助理。這個王朗就是《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那人。在東吳的孫策來攻打會稽時,虞翻的父親正好去世,他正在家忙於父親的喪事。但聽說王朗打算和孫策決一死戰的消息時,虞翻連忙脫掉孝服急匆匆地趕去麵見王朗。他對王郎說:“現在孫策有備而來,兵強馬壯,勢頭正盛。我們要避開孫策的鋒芒,不與其正麵交戰。”但是王朗很自負,聽不進虞翻的建議,堅持正麵迎戰孫策,結果被孫策打得大敗,被迫浮海逃生。虞翻是個忠義之人,他沒有因為王朗不聽從他的建議而離開,而是一路跟隨,盡心照顧。他們逃到東部侯官縣(今屬福建),守城門的官員是個見死不救、膽小怕事之徒,緊閉城門,不讓他們進城避難。這時虞翻又挺身而出,獨自進城,充分發揮了他擅長遊說的本事,終於說動了守城的官員,最後大開城門迎接惶惶如喪家之犬的王朗進城,幫其逃脫一大劫難。看到王朗暫時安全無事,虞翻就回老家了。
此時的餘姚已被孫策占領,孫策也知道虞翻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多次帶人親自到虞翻的家裏探望,並且以禮相待,與他促膝並肩探討國事,請他出山。孫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真情感動了虞翻,自此,虞翻追隨孫策左右,為東吳效命。孫策先任命他做功曹,不久又任命他做富春(今浙江富陽縣)長。孫策是個豪邁之士,為人很坦率,善於用人。他看重虞翻,把虞翻當知心朋友,而虞翻也願意輔佐孫策,經常提出各種建議,大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氣概,為以後建立吳國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孫策去世後,曹操曾經用司空的官職利誘虞翻為他做事,但虞翻不為所動。孫權執掌江東基業後,並不像他哥哥孫策那樣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對虞翻也並不重視。隻是出於對兄長舊臣的尊重,任命虞翻為騎都尉。可是性情耿直的虞翻,並沒有因為孫權的不看重而趨炎附勢,常常為了原則,為國計民生而在孫權麵前直言直諫,惹得孫權老大不高興。同時由於他的直率個性,也得罪了不少權臣。
黃武元年(222),孫權登基為吳王。那天他歡天喜地大宴群臣,並走到宴席中向眾大臣一個一個地敬酒。虞翻對孫權這樣稍稍有點成就就沾沾自喜,不考慮建國大業便先喝慶功酒的行為很是反感。他的清高迂腐勁兒上來了。孫權到他麵前敬酒時,他一下癱倒在座位上裝醉不起,理都沒理孫權。孫權自討沒趣,左右看看眾大臣,十分尷尬和惱火,隻好轉身離去,但等孫權剛轉身欲走時,虞翻卻“噌”地一下又坐了起來,還大口大口地喝酒吃肉。這下可把孫權激怒了,借著酒勁兒,孫權拔出劍要殺他,大司農劉基苦苦相勸,虞翻這才免過一死。
但是虞翻並沒有因為這事而收斂自己的言行。又有一回孫權和大臣張昭在談論神仙,說得雲裏霧裏神神叨叨。虞翻在旁聽得如鯁在喉,心想一個堂堂皇上不操心國家大事,整天討論這些虛無的東西,像什麼樣呢!他終於忍耐不住,指著張昭大罵:“你們兩個都是快要死的人了,竟然還相信世上有神仙,真是笑死人了!”孫權大怒,不過這回他沒有要一刀結果虞翻的性命,而是將其流放到了交州(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轄境為今廣西欽州、廣東雷州半島及越南中、北部)。虞翻在此度過了一生中寂寞淒苦的最後十餘年的時光,還是沒有逃過“自古忠臣多離恨”的命運。
孫權後來在戰事中吃了敗仗,這才想起忠直的虞翻,大感後悔,於是命人到交州找尋虞翻。但此時虞翻已逝世,享年七十。孫權念他對東吳有功,將其靈柩運回祖墳安葬,他的妻子兒女也得以返回故鄉餘姚。
南宋詩人劉克莊有詩:“孝謙已稱帝,賓佐盡封侯。不道投荒客,交州白了頭。”真實地描繪了東南俊傑、三國奇才虞翻傳奇而曲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