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堅研微的大隱士虞喜

虞喜(281~356),字仲,會稽餘姚人,東晉天文學家。世為豪族,博學好古,尤喜天文曆算,發現了著名的“歲差”。郡守諸葛恢巡視餘姚,任為功曹。晉永嘉元年(307)征為博士;鹹和末舉為賢良;鹹康初,內史以其“博聞強識,鑽堅研微”複薦為博士,皆不就。後隱居山林。

寧波餘姚有個地名叫大隱,是因為那裏確實出過一個大隱士,他就是東晉時的天文學家虞喜。虞喜少年時就很喜歡讀書,才華橫溢,尤其喜歡博覽古籍,對天文曆算很感興趣。

因為虞喜學識淵博,才華出眾,所以官府曾多次征召他到衙門任職,但虞喜喜歡研究學問,對做官沒有一點興趣,所以每次征召他都推辭掉了。到了東晉元帝時,會稽太守是諸葛恢。這個諸葛恢其實也是個不錯的官員,他的堂伯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諸葛恢在治理會稽時也聽說了虞喜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派人去請虞喜到衙門來工作,但還是被虞喜拒絕了。諸葛恢很不高興,派人強行把虞喜請到了官府,一定要虞喜在他手下做事。也許是諸葛恢要殺殺虞喜的銳氣和傲氣,他給了虞喜一個功曹的職位。所謂功曹也就是那種跟在長官身後拎包的小秘書。這對滿腹才華的虞喜來說可是又鬱悶又憋屈。一來,虞喜喜歡自由,不喜歡官場的拘束;二來,以虞喜的才華和學識,功曹這樣的小官職實在是委屈了他。總之這個小秘書的活兒虞喜幹得很不爽,也很不愉快。幸虧沒多久,諸葛恢因母親去世而丁憂,離開了會稽,虞喜也終於擺脫了這個幹得很不爽的職務。這件事對他刺激很大,他下定決心以後再不出山去做官了。因為怕又被征召,他索性來到餘姚大隱,隱居在深山老林。

沒想到,虞喜才清靜了兩三年。當時的東晉明帝因為想廣招人才治理國家,就下了一份詔書說:“自國家戰亂以來,儒家學說衰落,每當我讀到《子衿》這首詩時總是感慨萬分。臨海有個叫任旭的、會稽有個叫虞喜的,這二人品格潔靜,操行高尚,學問精深。無論碰到什麼名利的誘惑也不改變誌向,一心研究古代的經典,在今天還能這樣履行古人的道德。他們的品德足以讓世俗的人崇敬,他們的博學強識足以讓世人明理。以前幾次征召他們都不肯來,這次我要以博士的職位把他們召來。”這“博士”可不是“功曹”那樣的小官,是京城負責保管文獻檔案和編撰著述的大官。於是,官府就派人帶著皇帝的詔書找到了虞喜。但虞喜並不為之所動,他以生病為由堅決地推辭掉了。

到了鹹康初年晉元帝即位。內史何充上疏說:“皇上英明,想要千秋萬世的基業,就應該準備好招賢納才用的車馬,一有賢人馬上去招納。虞喜天資卓越,治學深廣,博聞強識,一心鑽研玄妙的學問,刻苦勤奮沒人比得上。他隱居在安靜的鄉野,住在簡陋的草房裏,沒有做官的妄念,過著怡然自得的日子。所以我們最好是用蒲輪車去征召,用以表彰他優秀的操守,一方麵可以發揚教化文明,另一方麵可以改變鄙薄的風俗。”皇帝覺得他說得對,就下詔書說:“會稽人虞喜清白堅貞,專心讀書,這種高尚的節操隻有古人可以與之媲美。從前雖然有征召他的詔令,但是他不降身屈就。現在國家需要賢才,我不可以怠慢他,就用散騎常侍的職位去征召來吧。”這散騎常侍可是皇帝身邊的重要官員,平時在宮中規勸皇帝的過失,出門的時候則是隨從。可就是這樣皇帝再三地恭請,虞喜仍舊不應召,還是堅決地辭掉了。

虞喜一生中前後有九次被朝廷征召,但他都不為所動。他堅持自己的理想,研究學問,一心撲在鑽研經史和天體學說上。他的《安天論》既否定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又批判天球具有固體殼層的渾天說。鹹和五年(330),虞喜根據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觀測,發現了歲差,認為太陽從第一年冬至到第二年冬至向西移過原先位置,推算出每50年退一度(現代測定為71年8個月)。“歲差”一詞由此而來。這一發現對天文學深有影響。英國著名的研究中國科學史的李約瑟博士高度評價虞喜的“宣夜說”:“這是宇宙觀的開明進步,同希臘的任何說法相比,都毫不遜色。”

虞喜七十六歲去世,沒有後代。他一直隱居在餘姚大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