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縣令與它山堰
王元■(生卒年未詳),山東琅琊人。唐大和七年(833)任■縣(今寧波)縣令,關心農事,於今鄞江鎮西創建它山堰以蓄淡、阻鹹、引流。竣工後,澇則七分水入江,三分水入溪,以利泄洪;旱則七分水入溪,三分水入江,以供灌溉。並在南塘河建烏金、積瀆、行春三碶(今上水碶、下水碶、石碶),形成水利網絡,灌溉鄞西田地數千頃,又疏浚小江湖等。後人感其德,建祠它山堰旁以祀,南宋乾道間賜額“遺德”,寶慶間追封為善政侯。它山堰曆千餘年仍存,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寧波市鄞州區鄞江鎮的它山堰,與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同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建於唐代大和七年(833)。這個古堰的建造離不開一位叫王元■的縣令。
在唐代之前,鄞江這一帶常常洪水成災,到了旱季河道和溪流又全部幹涸。王縣令走馬上任後,經過了解,下決心要造一道堰阻住鹹水,把淡水引進來,灌溉莊稼。
用現代的話來說,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造堰,首先要確定位置,王縣令帶著人親自對鄞江四周的地形、地質狀況進行現場踏勘。選址定下來,就要計劃怎麼造,沒有資金還要想辦法籌集。
要說這造堰,在古代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沒有先進的機械設備,都要靠人力和牛馬。那時候修建堤堰,一般都采用打木樁、沉竹籠裝石的方法,那麼它山堰究竟該怎麼造呢?在聽取廣泛意見後,王縣令決定采用“取巨石擋萬巒之水”的造法,他命人漫山遍野去找適合的石材。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在馬鞍崗山嶴裏找到了中意的石材,那就是鄞江的小溪石。
萬事俱備,就開工了。
■縣(鄞縣)百姓造堰熱情高漲,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城裏的青壯年在王縣令的帶領下開始了千年古堰的建造。他們先鋪了一條運料的石蛋路,用滾木或木車裝好石頭,有的幾個人一起拉,有的用牛馬來牽引,把材料運到建造的工地,大夥幹得熱火朝天。
北山古港被疏通了,大溪的水引了進來,又在黃泥口用竹籠圍堰,期待把溪流截斷後,可以疊石成堰。
正在這時,遇到了一個難題。
由於鄞江底河床沙礫層很鬆散,民夫在打樁時總是不成功,再加上春汛馬上就要到了,雨水特別多,洪水漫過黃泥口竹籠淹到工地,那就有可能前功盡棄。更何況停工一天,這損失也是巨大的。
王縣令急得眼冒金星,嘴上冒泡,趕緊找來眾人商議。大家就七嘴八舌,提建議,想辦法。
經過幾天幾夜的討論,把想出來的打樁方法一一進行試驗,終於獲得了成功。王縣令總算鬆了一口氣,百姓的幹勁也就更足了,建堰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和國內其他古堰相比,它山堰有它特別之處。比如它的堰麵全部是用條石砌築而成,堰身為木石結構,有大梅木枕臥在堰的中間,現在依然完好,沒有腐爛,被稱為“它山堰梅梁”。它的堰體傾斜度、黏土夾碎石層、堰體平麵布局以及多級護理消能防衝方式,創造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跡。其中堰體傾斜度和黏土夾碎石層技術比國外同類技術的運用早了兩百多年,非常不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