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少年林逋

林逋(967~1028),北宋著名隱士和詩人。字君複,今奉化市裘村鎮黃賢村人。幼時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性情溫和恬淡,不為名利所惑。成年後,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孤山。一生未娶,種梅養鶴,稱“梅妻鶴子”。卒諡“和靖先生”。其作詩隨寫隨丟,少有留存。後人輯有他的詩集。蘇軾對林逋詩書及人品給予高度讚揚。

林逋從小聰明好學,特別擅長作詩,在鄉裏很有名氣。當地至今還流傳著少年林逋拋珠退縣令的故事。有一年,奉化來了個新任縣令,卻是個貪官。一次,縣令告知黃賢村村長,必須三天內交出一百顆珍珠為其嶽父做壽。村長是位老實人,為此急得團團轉。他翻箱倒櫃,僅找到祖上傳下來的兩顆珍珠,時限臨近,真正愁煞村長。少年林逋知情後,笑著勸慰村長“別愁”。過了三日,縣令帶著一班人馬,鳴鑼開道來到了黃賢村口的商山橋。隻見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坐在進村必過的橋當中,擋住了去路,小孩手裏拿著兩顆珍珠在玩耍。這班人馬在橋的一側停了下來。縣令心想:黃賢村真富,小男孩手上竟拿珍珠隨便玩,這百顆珍珠,肯定沒問題了。這男孩就是林逋。林逋見縣令到來,便笑著迎上去,說,縣老爺要過橋可以,但必須對一個對子。若對得出,請過橋進村,黃賢村百顆珍珠如數奉上;若對不出,縣老爺就得空手回衙。縣令見林逋小小年紀,竟想與他對對聯,心想我乃進士出身,對對聯有何難?還是轉念又想,如果贏了也沒啥好說的,不對卻失麵子,權衡一番後還是答應了。胸有成竹的林逋隨口說出上聯:“白杜白雞啼白晝。”縣令一聽,這上聯裏有當地的地名、動物,還有顏色、時辰,他初來乍到,一下子還真找不到當地對應的地名、動物作下聯。這樣,縣令絞盡腦汁,一直到黃昏也沒想出合適的好句子。這時隻聽得村裏傳來一陣狗叫聲,林逋便說:“老爺,還是我替你對吧。不過,百顆珍珠你可不能再要了。”左右為難的縣令,隻得應允。林逋隨口說出了下聯:“黃賢黃犬吠黃昏。”說完就將手中的珍珠拋進商山橋下的水潭。知縣碰了壁,隻得悻悻回縣衙去了。現在,奉化黃賢村的商山古橋仍在,橋下的拋珠潭也在,故事仍流傳著。

林逋以讀書種梅為樂。相傳,他在故居四周種了三百六十餘株梅樹,他將每株樹的梅子賣得的錢,包成一包,投於瓦罐,每天隨取一包作為生活費。待瓦罐裏的錢用得差不多了,新梅子又可上市兌錢了。種梅、賞梅、賣梅,成為林逋恬然自樂的生活。

成年後林逋的遊學足跡遍及江淮。到四十歲時,他選擇杭州西湖邊的孤山隱居。在孤山,他依山繞廬種梅為樂。林逋所在的那個時代,皇帝搞“封禪”,文人隻要向皇帝進一紙諛文就有可能謀得官位,當時有許多文人就走此捷徑。宋真宗趙恒聽說林逋的道德文章寫得很好,想請他給太子教書,結果被林逋婉言謝絕。文學家範仲淹曾兩次拜訪隱居中的林逋,倆人談得非常投機。範仲淹對林逋的評價是:“風俗因君厚,文章到老醇。”範仲淹認為林逋自用其才,讓自己的才華融進山水自然,明智地找到了另一種生活,給當時社會的道德風尚帶來了良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