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理為先的教育家樓鬱

樓鬱(?~1078),字子文,北宋著名教育家。原籍奉化,遷居慶元府鄞江縣(今鄞州區)。皇祐五年(1053)進士,授廬江縣主簿、攝參軍事等職。因無從政之意,後自求致仕,專於藏書讀書。因居城南,故號城南。居月湖邊,學者稱“西湖先生”。

在北宋年間,偏僻的奉化鄉野有一個小男孩呱呱墜地,他就是樓皓之孫,樓杲之子樓鬱。樓鬱自幼聰明好學,博聞強記,碰到問題常常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有時候問得父母或鄉村私塾先生都答不上話。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由於樓鬱勤奮好學,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樓鬱科舉考試及第中了進士,當年被授予廬江縣主簿、攝參軍事等職(縣衙門裏掌管文秘工作及兼職軍事方麵參謀)。但樓鬱誌向高遠,雖然身為朝廷命官,卻不甘心做一位碌碌無為的官吏。平日裏他更加勤奮讀書,“自六經至百家傳集,無所不讀”,家裏藏書逾萬卷,有五千多本居然是刻苦手抄而成。樓鬱讀書有一個自幼養成的追問到底的習慣和認真求理的精神,贏得同時代讀書人的敬仰。在他窮理為先學風的影響下,樓鬱與楊適、杜醇、王致、王說成為誌同道合的著名學者,被合稱為“四明(因四明山廣延數百裏,是寧波的又一別稱)慶曆五先生”,給寧波的人文曆史增添了光彩的一頁。

宋慶曆年間(1041~1048),宋仁宗詔令各郡縣興辦學校,動員各鄉村街坊“有文學行義為之師”。慶曆八年(1048),鄞縣建起了縣學,樓鬱執掌鄞縣“縣庠”數年,也就是當了數年這一學府的校長。樓鬱為寧波文化的普及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他求真務實的精神,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寧波人。由於他教學工作出色,不久又調任更高級的明州郡學教課,講堂就在現今的三市南塘河一帶,後遷至月湖竹洲(即現今南邊月湖竹林一帶)。

樓鬱在月湖竹洲從事教育三十餘年,“鄉人翕然師之”(本地人都以他為老師),身邊聚集了一代英才,他也培育出了一群出類拔萃的學生,著名的有清敏公豐稷、舒亶、光祿大夫袁轂、天台羅適、汪鍔、俞充等,為寧波地域文化的繁榮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根基。

撫今追昔,寧波之所以能成為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有一個出了七十六位進士的走馬塘村,之所以是全國出了最多兩院院士的城市,之所以北宋後出了那麼多文化名人和商賈巨子,追根溯源,與樓鬱大力發展寧波教育事業的深遠根基有密不可分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