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三船礱糠定湖界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諡號文。世人又稱王文公,自號臨川先生。北宋撫州臨川(今江西東鄉縣)人。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慶曆二年(1042)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簽書淮南東路(江蘇揚州一帶)節度判官公事、鄞縣知縣、舒州(今安徽安慶)通判、江南東路刑獄。神宗即位,詔王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1069)拜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1076)罷相後隱居,病逝於江寧(今江蘇南京)鍾山。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宋慶曆七年(1047),出生於江西撫州臨川的王安石在進士及第後,被派到鄞縣當知縣。

王安石這個人很有頭腦,他的父親王益對他影響很大。王益一生做地方官,二十多年來,他攜家眷宦遊各地,公務之餘,常以古今存亡之道教育子女,開闊了王安石的視野,使王安石對現實有了自己獨特的認識,確立了“矯世變俗”的抱負。因此當王安石接到這一紙任命書後,心裏就暗下決心,要做些實事,造福百姓。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安石到鄞縣後,發現這裏連年幹旱,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很苦。他馬上尋找原因,發現這幹旱除了天時的因素,還跟水道和堤防年久失修有關。

那就興修水利吧!

王安石做事雷厲風行,第一個整修目標就是東錢湖。那時候的鄞縣縣域麵積很大,縣城東有東錢湖,城西有廣德湖。隻是多年來,東錢湖的湖麵不斷被官員、富戶強占,縮小了很多,而且湖麵上還長滿了各種各樣的水生植物,四周的堤壩被破壞得很厲害。

縣府要整治東錢湖的告示一貼出,環湖而居的老百姓都很支持,畢竟這關係到大家的切身利益。王安石又親自沿著湖岸走了一圈,邊走邊量距離,每隔一段就豎一根石樁,作為湖界的標誌,避免以後再有人來侵占。

在興修水利過程中,王安石以身作則,帶人在水口紮營,日夜督促下麵的人勘測設計,采辦石料、鐵器等。不過他很快發現附近的鄉民挖泥築塘很積極,可稍遠一點地方的那些鄉民,卻不願出工。

王安石不由皺緊了眉頭,這可怎麼辦?這時,剛好有一位老人經過,王安石忙很誠懇地向他請教。老人說,這個問題主要是利益不均引起的,這湖界的設置得另想個辦法,讓人心服口服才好。

晚上,王安石睡不著,可想了一夜,他還沒有想出讓老百姓都能心服口服的好辦法。

早上起來,王安石走到湖邊,盯著湖麵上的葉子慢慢順流而去,腦子裏突然有了主意,連忙叫人裝來三船礱糠,也就是稻穀經過礱磨脫下的殼。大夥雖然不明白縣太爺要礱糠有啥用,不過東西很快就送來了。

“你們把這三船礱糠分東、西、北三麵倒入湖中,然後跟蹤各自礱糠的去向,流到哪裏,就在哪裏立石標界。”王安石吩咐下屬。

這下老百姓看稀奇了,都稱讚這個辦法好,有的幹脆自己搖著小船在後麵跟著。礱糠很輕,漂浮在湖麵,又跟著水勢順流而下,流著流著就到了一個灣裏,停住不走了。

“就這裏,就這裏。”於是人們跳上岸,很快,就有人做好了標誌。

很快,東錢湖四周受益地區就被礱糠分了出來,有的多,有的少,然後再根據麵積按戶來攤派出工的勞力,超出部分由縣衙補貼銀兩,把受益與出工義務掛鉤起來。這個辦法一公布,幹活的人立馬暴增,大大加快了工程的進度。

就這樣,王安石用三船礱糠定湖界的故事也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