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閑讀詩書 現代社會的“胃口”
在知識界展望新世紀的同時,也有不少學者打量當下的社會。與智慧者的審視相比,我們對“身邊”的社會隻能用“就這樣”來模糊描述,雖然腦中貯存有意猶未盡的“潛意識”。當我們拿起羅伯特?法蘭克和菲力普?庫克這兩位西方教授所著的《贏家通吃的社會》時,我們發現我們意猶未盡的“潛意識”可以“外顯”了。當我們打量西方“後工業社會”贏家通吃的現象時,我們對我們現代社會的“胃口”的衡量也有了一點理性的尺度。
在西方,“贏家通吃”,這種最先突起於與大眾關係密切的領域(體育比賽、電視傳媒等)的現象,現已日益漫延到司法、醫學、高等教育、銀行投資等社會各領域,形成了一股強烈的左右經濟格局的潮流。“贏家通吃”的社會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大型競技場。其源起和動力就是競爭機製合理合法地位的確立和鞏固。那麼廢除競爭,恢複公平?因噎廢食,智者不取,原因是,沒有競爭,也就談不上效率,人類社會就難以獲得長足的進步。競爭的日益加劇,導致人們步入膜拜競爭、神話競爭之途,造成“贏家通吃”的形態:贏家獲取全部,敗者一無所有。“冠軍”報酬高不可攀,自“亞軍”以下的“贏家”所得微不足道。“通吃”的“示範”效應驅使大量人才向少數高報酬領域邁進,一方麵形成過度競爭的局麵,造成巨大浪費;另一方麵又使得其他領域人才匱乏,日益強化的“馬太效應”使初始的不平等程度加劇,更多可塑的人才在公平競爭的名義下喪失了進取的條件和機會。這樣形成的人才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又往往造成並不符合效率的社會消費與投資模式。那麼,現代社會隻能在尷尬和矛盾中前行?
麵對“神話競爭”所帶來的“積極意義的反麵”,傳統的經濟智慧顯得力不從心。社會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已不再寄望予有隻看不見的手會使贏家通吃市場所萌生的經濟與社會的病症自動減輕,隻有開出諸如落差較大的累進所得稅率之類的“藥方”,緩解效率與公平的嚴重失衡,遏阻贏家通吃——自然,無需深思就可知道,不可能藥到病除。對於社會綜合征,過去沒有萬靈之藥,現在也不會有。
經濟一體化的態勢,競爭的通行法則使中國在歡呼競爭、鼓勵競爭之際,“贏家通吃”的現象也在悄然凸現。西方的“先行一步”的“贏家通吃”無意間成了中國向前發展中可資借鑒的“反麵教材”。關注贏家通吃,察覺現代社會的“胃口”,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規劃與實施不無裨益——畢竟“胃口”好,不一定身體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