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閑讀詩書 百年思緒
遭遇曆史,難免陷入沉重、滄桑之中;走近知識分子,近視他們在曆史中的沉浮,別具一種“狐悲”式的情懷。一個世紀的即將逝去,牽引出對一個世紀的思緒。那些塵封的記憶掩映多少曾鮮活的身影?這些人身上體現出的精神和氣質,是今日和未來知識分子的一麵鏡子。謝泳的《書生私見》用一些原始資料真實地再現了一代代知識分子精英的心路曆程,在世紀的路口為人們擺上了一麵明亮的鏡子。
在接近世紀末的今天,對知識分子自身命運的反思在知識界蔚為風潮。陳寅恪、顧準,他們這一代知識分子的經曆給我們留下怎樣的啟示呢?書中講述了人們所熟悉和敬仰的胡適、錢鍾書,最後一個大儒梁漱溟,儲安平和他的《觀察》,同時代三位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金嶽霖、賀麟,“安福三才子”,眾說紛紜的張東蓀,法學家錢端升,學人顧頡剛,史學家湯用彤。他們之中有的主張學術建國,而遠離政治;有的想用言論來幹預政治,最後都因言論退出了曆史舞台;有的追求學術的自由,以爭取人格的自由、獨立和尊嚴。書生論政,畢竟是書生。他們的確是一個個耀眼的群落,和普通人的命運相比,他們的個人命運大多呈現的是一種悲壯,有的甚至是實實在在的悲劇。
謝泳在書中寫道:“我一直想從世紀的開始,找一個人,看他的經曆如何走完,看他的理想如何破滅,看他的精神怎樣流傳。我翻過了許多資料,也訪問過許多老人,最後我找到了這個人。他的經曆能否成為這個世紀知識分子命運的象征,我不知道,但至少從他的命運中,我能看一個人是以怎樣的努力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的,這個人就是儲安平。”儲安平創辦《觀察》周刊時,曾在給胡適的信中說:“我們創辦《觀察》的目的,希望在國內能有一種真正無所偏倚的言論,能替國家培養一點自由思想的種子。”1948年《觀察》被國民黨查封,後複刊,走過一段荊棘之路。才華橫溢的儲安平先生於1966年自殺。儲安平先生走了,遠處傳來的空穀足音令人思緒悠悠。
在這百年曆史長廊裏,可曾留住梁漱溟匆匆身影?一代大儒梁漱溟居然天真地要求毛澤東要有容人的雅量,不遺餘力致力於他的鄉村建設。他的基本觀點是一個人不經思考就輕易放棄自己曾經相信的東西,這是他難以接受的。正是他的這種態度,使他在涅槃中獲得永生。
從同一時代三位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金嶽霖、賀麟的經曆中,感受到一個時代是以怎樣的方式和力量,使這一批留美博士放棄了自己早已形成的價值觀念,他們的轉變有多少出自真誠,又有多少出自無奈!還有安福三才子羅隆基、王造時、彭文應,他們都畢業於清華後留美,學成後回國,都對政治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想把自己在美國學到的思想帶給這個古老的民族,無疑他們是“書生論政”的典型。書中講述的每一位都有著不平凡的經曆,並摘引了許多第一手資料,有的甚至鮮為人知。逝者如斯。看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他們當年,讚一聲,歎一聲。讓思緒悠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