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誰應該進入重點培養的圈子——英才的甄選(1 / 1)

這是一個如何識別英才的問題。

首先要說的是英才可以分兩種類型:一類是學業成績突出的,另一類是創造能力突出的,他們往往創立自己的企業或者做科學研究。與此相關的是有兩種信息可以用來辨識英才:一種是靜態的信息,指用文字記錄下的某個學生的情況,例如成績分數、教師評語,不用見到學生本人就可以了解他們的狀況。另一種是動態信息,需要在活動進行之中觀察或者在學生的行動之後才能夠得到的信息。動態信息可以幫助我們辨識英才,跟靜態信息同樣重要,甚至更有價值。這涉及我們對英才的理解,對一個人來說,“英才”是否非得是“是英才”或“非英才”的絕對靜止的概念?還是因人而異,允許某人的才能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情況下發展到不同層次的動態的、相對的概念?

我們提出的英才教育模式是針對全體學生來識別和培養英才學生的一種方式。我們的培養目標分布於四類不同的學生群體中,第一類是按照普通教育標準進行的考察中表現最好的5%的學生。但是研究也表明,接下來的15%—20%的學生可能沒有第一類學生的分數高,但是他們成人之後也可以在科學技術領域作出跟前5%學生同樣的貢獻。大部分屬於低收入、少數族裔、雙語群體的高潛質學生會在這一組裏。所以在甄選英才時,我們的標準要寬一些。同時,在一些分數比較低,處在後75%—80%的學生當中,也會有特別例外的學生,他們也會有突出的貢獻。例如愛迪生讀書的時候成績不是非常好,家長和老師也覺得他笨,但是他成為一個著名的發明家。因此我們也需要有一些有針對性的英才培養項目,關注像愛迪生這樣的學生。第四類是有雙重特殊性的學生,比如有學習障礙或者自閉症的學生,他們需要特殊教育,但他們也有可能成為有創造性的英才。例如英國維珍集團的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他有閱讀障礙,在學校十分受挫,一生都麵臨學習障礙。美國女科學家坦普爾·葛蘭汀自幼患有自閉症,卻獲得了伊利諾大學的畜牧科學博士學位。她是牲畜處理設備設計、建造領域的前沿專家,她的自傳還改編拍攝了電影。所以如果僅僅按分數去衡量,這些人是永遠沒有機會的,而我們會錯失一些具有高潛力的人。

在實踐操作層麵我們怎麼做才能甄別英才呢?首先我們不能忘記分數最高的學生,我們的候選英才庫的一半都是分數高的學生。英才庫當中還有另一半學生,遴選他們並不是看考試成績,他們可以通過教師提名或者是其他的途徑進入英才庫,比如用他們進行的科學研究或參與的社會活動來證明他們的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我們的教育一定要把英才庫這扇大門始終打開,如果說有一個孩子在好幾種甄選和提名的過程中都沒有入選,但是有一天,他突然之間有大膽而創新的想法,那我們就應該不斷跟蹤這樣的孩子,根據他的動態信息來決定是否提名進入英才庫進行特殊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