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四德:即《易經·乾卦·文言》所指的元、亨、利、貞。元:天地生發萬物之始,一切善的根本皆從此出,是眾善之首。
[2]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常,常道,不可更易的道理。
[3]偏言:就各種德目說,此即道體的用。在這個意義上的仁,同義、禮、智、信一般,皆道體的用,與義、禮、智、信皆仁也之仁體,層次不同。
[4]專言則包四者:專言,作為道體所講的仁。包,包含。就道體而言,元作為萬物創生之始,一切善的表現都從這裏生發,一切生機表現都離不開元,所以作為本體的元可以包含亨、利、貞三者之用。同樣,感通無礙的仁體,即天地生物之心,一切德性皆離不開仁心的自我顯發。仁是一切德性的根本,而義、禮、智、信是仁體的用,為仁所包含。
伊川曰:『天所賦為命[1]sup>,物所受為性[2]sup>。』
注釋
[1]天所賦為命:天,即天道,是德性意義的天,不是指人格神的天。命,命令。天作為萬物所以存在的根據,就其賦予萬物所以存在的理則而言,即是命令。
[2]物所受為性:物,從人、物而言。性,即天命之性、義理之性。從人物稟受上天的命令、理則而言,即稱作性。
伊川曰:『鬼神者[1]sup>,造化之跡也。』
注釋
[1]鬼神:此就氣化的作用講。朱子曰:“如日月星辰風雷,皆造化之跡。天地之間,隻是此一氣耳。來者為神,往者為鬼。譬如一身,生者為神,死者為鬼,皆一氣耳。”(《語類》(四),卷六十三,頁一五四七)
伊川曰:『一陽複於下[1]sup>,乃天地生物之心也[2]sup>。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3]sup>,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注釋
[1]一陽複於下:此段是伊川《易程傳》釋《複》卦之彖傳。此卦是一陽在下,五陰在上,有陽回複上升之意。
[2]天地生物之心:一陽初動於下,表示天地生育萬物的心無所止息;盡管看似寂靜,仍有生意在其中。由此對應人的修養,盡管惡人看似不可能為善,但因性理本在,且時時發用,因此總有為善的可能。此為善的可能就是天地生物之心,就是人的善心、善端。
[3]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指王弼之說:“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寂然至無是其本矣。”(《周易注·複彖》此即以靜為天地之心。又,伊川此說應也是針對周濂溪《太極圖說》“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一語而發。伊川強調主敬,對於濂溪的主靜,有修正之意。
伊川曰:『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伊川曰:『有感必有應[1]sup>。凡有動皆為感[2]sup>,感則必有應。所應複為感,所感複有應,所以不已也。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觀之可也。』
注釋
[1]有感必有應:天道生化萬物,因無私、無我,故能純然粹然,即感即應。
[2]動:不是就相對的動靜來說,而是動而無動,靜而無靜之創生之體。
伊川曰:『天下之理,終而複始,所以恒而不窮。恒,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恒矣。惟隨時變易,乃常道也[1]sup>。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注釋
[1]“惟隨時變易”兩句:伊川言《易》強調隨時變易以從道。
伊川曰:『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何也?』曰:『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1]sup>。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也[2]sup>,自棄也[3]sup>。人苟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者。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而進。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4]sup>,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天下自棄自暴者,非必皆昏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聖人以其自絕於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5]sup>,則誠愚也。』『既曰下愚,其能革麵何也?』曰:『心雖絕於善道[6]sup>,其畏威而寡罪,則與人同也。惟其有與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7]sup>。』
注釋
[1]下愚之不移:最愚昧的人是不可能改變的。語自《論語·陽貨》:“子曰:‘惟上知與下愚不移。’”
[2]自暴:指自暴的人,他們不相信有善的本性,認為世間沒有這個道理,所謂的善都是人自己在裝模作樣而已。
[3]自棄:指自棄的人,盡管他們知道為善是應該的,也相信別人做得到,但就認為自己不可能做到。
[4]化而入:感化而深入其心,使心有所動。
[5]考其歸:看他最後的結果。
[6]心雖絕於善道:這裏講的心,不是孟子所說的善性、良知良能,而是就氣心來說,即指一般人心的決意。
[7]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伊川所說的性,是性即理的性。性沒有不善,它是道德之源,是一切善惡價值判斷的依歸,因此可以說是絕對的善。但另一方麵,伊川也認為,人盡管會受到氣性的影響而有不善的可能,但氣性終究不是人不善的根本原因。換言之,氣性偏駁的人固然較容易為不善,即傾向於惡,但不代表他就是惡的。因為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不是以氣性為性,而是以性理為性,此性理又是人人普遍共有、共知的,因此伊川認為,人的不善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讓自己為惡,因此人要為自己的惡負責,不能全歸咎於氣性,更與性理無關。伊川這種說法,一方麵說明了人不善的原因,另一方麵也表示了人必須努力為善,以實現善為職誌,這才是人存在的道理。
伊川曰:『在物為理,處物為義。』
伊川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明道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1]sup>。』
注釋
[1]序:秩序。氣化流行以天道作為其活動的準則,因此一切存在都有條有理,恰當合宜。
明道先生曰:『天地生物,各無不足之理。常思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有多少不盡分處[1]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