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及方城,聞季武子襲卞,公欲還,出楚師以伐魯。榮成伯曰:“不可。君之於臣其威大矣。不能令於國,而恃諸侯,諸侯其誰昵之?若得楚師以伐魯,魯既不違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魯,諸既不獲窺焉,而況君乎?彼無亦置其同類以服東夷,而大攘諸夏,將天下是王,而何德於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魯,君以蠻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獲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傷?君其入也!”乃歸。
國語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逆,追而予之璽書,以告曰:“卞人將叛,臣討之,既得之矣。”公未言,榮成子曰:
“子股肱魯國,社稷之事,子實製之。唯子所利,何必卞?卞有罪而子征之,子之隸也,又何謁焉?”子冶歸,致祿而不出,曰:“使予欺君,謂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祿而離其朝乎?”
虢之會,楚公子圍二人執戈先焉。蔡公孫歸生與鄭罕虎見叔孫穆子,穆子曰:“楚公子甚美,不大夫矣,抑君也。”鄭子皮曰:“有執戈之前,吾惑之。”蔡子家曰:“楚,大國也;公子圍,其令尹也。有執戈之前,不亦可乎?”穆子曰:“不然。天子有虎賁,習武訓也;諸侯有旅賁,禦災害也;大夫有貳車,備承事也;士有陪乘,告奔走也。今大夫而設諸侯之服,有其心矣。若無其心,而敢設服以見諸侯之大夫乎?將不入矣。
夫服,心之文也。如龜焉,灼其中,必文於外。若楚公子不為君,必死,不合諸侯矣。”公子圍反,殺郟敖而代之。
國語虢之會,諸侯之大夫尋盟未退。季武子伐莒取鄆,莒人告於會。楚人將以叔孫穆子為戮。晉樂王鮒求貨於穆子,曰:“吾為子請於楚。”穆子不予。梁其踁謂穆子曰:“有貨,以衛身也。出貨而可以免,子何愛焉?”穆子曰:“非女所知也。
承君命以會大事,而國有罪,我以貨私免,是我會吾私也。茍如是,則又可以出貨而成私欲乎?雖可以免,吾其若諸侯之事何?夫必將或循之,曰:“諸侯之卿有然者故也。”則我求安身而為諸侯法矣。君子是以患作。作而不衷,將或道之,是昭其不衷也。餘非愛貨,惡不衷也。且罪非我之由,為戮何害?
“楚人乃赦之。
穆子歸,武子勞之,日中不出。其人曰:“可以出矣。”
穆子曰:“吾不難為戮,養吾棟也。夫棟折而榱崩,吾懼壓焉。
故曰雖死於外,而庇宗與內,可也。今既免大恥,而不忍小忿,可以為能乎?”乃出見之。
平丘之會,晉昭公使叔向辭昭公,弗與盟。子服惠伯曰:
“晉信蠻夷而棄兄弟,其執政貳也。貳心必失諸侯,豈唯魯然?夫失其政者,必毒於人,魯懼及焉,不可以不恭。必使上卿從之。”季平子曰:“然則意如乎!若我往,晉必患我,誰為之貳?”子服惠伯曰:“椒既言之矣,敢逃難乎?椒請從。”
反,及方城,聞季武子襲卞,公欲還,出楚師以伐魯。榮成伯曰:“不可。君之於臣其威大矣。不能令於國,而恃諸侯,諸侯其誰昵之?若得楚師以伐魯,魯既不違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魯,諸既不獲窺焉,而況君乎?彼無亦置其同類以服東夷,而大攘諸夏,將天下是王,而何德於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魯,君以蠻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獲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傷?君其入也!”乃歸。
國語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逆,追而予之璽書,以告曰:“卞人將叛,臣討之,既得之矣。”公未言,榮成子曰:
“子股肱魯國,社稷之事,子實製之。唯子所利,何必卞?卞有罪而子征之,子之隸也,又何謁焉?”子冶歸,致祿而不出,曰:“使予欺君,謂予能也。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祿而離其朝乎?”
虢之會,楚公子圍二人執戈先焉。蔡公孫歸生與鄭罕虎見叔孫穆子,穆子曰:“楚公子甚美,不大夫矣,抑君也。”鄭子皮曰:“有執戈之前,吾惑之。”蔡子家曰:“楚,大國也;公子圍,其令尹也。有執戈之前,不亦可乎?”穆子曰:“不然。天子有虎賁,習武訓也;諸侯有旅賁,禦災害也;大夫有貳車,備承事也;士有陪乘,告奔走也。今大夫而設諸侯之服,有其心矣。若無其心,而敢設服以見諸侯之大夫乎?將不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