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1章 群才皆來,布列在位(2 / 2)

“風調雨順”銘文。銅鍾下部銘文5組共54字行楷,其文為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等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鍾一口,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幾以此告知天下,西洋之行即將開啟,於這件事楊崢比較關心,所以十分認真,前前後後邊,才跳過去,正準備繼續往下在這時,先是聽到了一陣喊罵聲,跟著變成了爭吵罵街的也有,吵吵嚷嚷好不熱鬧,楊崢聽得好奇,正要找人來詢問發生了什麼事,就在這時聽得一陣腳步聲,跟著一個衙役哭喪著臉衝了進來,大喊道:”大人,大人不好了,不好了,他們,他們造反了!

“造反!

“楊崢下了一大跳,丟了報紙站起來道:”慌什麼,把話說清楚些,誰造反了?

“那衙役雖是一臉的緊張,但楊崢這麼一站,加上這些年與官場中養成的威嚴,讓那衙役微微平靜了不少,指著門外道:“那些名門望族人家帶著家丁,都衝著府衙來了?

“沒被你嚇死?

“楊崢心裏罵了聲,神色並沒有多大的改變,仍是坐著問:”他們不在家好好趁機發國難財,帶著家丁來府衙做什麼?

“那衙役道:“還不是衝著那些田地來的?”一聽這話兒楊崢頓時就明白了,他雖來蘇州不過幾日的功夫,但與蘇州大大小小的事情,倒也了解不少,這衙役所說的名門望族的鬧田地這事兒,還得從況鍾與周忱的經濟改革說起,周忱與宣德三年被派到江南整頓田賦,剛到蘇州,這位老兄,立馬拉皇帝詔書作大旗,抵製戶部的壓力,與蘇州知府況鍾等經過一個多月的籌算,對各府的稅糧都作了認真調整,僅蘇州府即減七十二萬石,著實有些成效,但一來蘇州田賦重,賦稅拖欠,百姓生活艱難。

二來,蘇州名門望族不少,光弄點治標不治本的改革,作用不大,依著周忱的意思,最好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這事兒非同一般,加上他也蘇州情況所知不多,便壓著這念頭沒去著手做,而是深入民間,調查研究。

他不帶任何隨從,向農夫村婦詳細詢問最感痛苦的事情是什麼,原因在哪裏,希望如何處置。

時間長了,百姓有什麼心裏話都願意向他傾訴,彼此相處如家人父子。

他對下級也比較寬和,有好多事情主動同他們商量,向他們請教,一來二去,便把蘇州的問題摸了一個通透,他發現蘇州最大的問題固然是賦稅太重,但其中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土地兼並嚴重,大明在洪武三十年的休生養息政策,蘇州的農業生產水平超過了曆代,紡織製瓷冶鐵等手工業生產,規模更加擴大,技術更為先進!

種種好處之下,讓蘇州發展很快,人口幾乎達到了六十萬,人口增多,土地就變得緊張,一些富戶仗著手中有銀,有權開始大肆吞並土地,除此之外,還有皇族王公勳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權,以投獻請乞明朝皇帝奪買等手段,大量占奪土地。

皇室親王外戚勳臣是封建等級結構的最上層。皇帝對全國的土地都有支配權;親王勳戚享有田土受賜權。

朱元璋建國不久,即賜親王勳臣公侯丞相莊田,又賜百官公田,以其租充祿。

後來,由於

“諸勳臣所賜公田莊佃多倚勢冒法,淩暴鄉裏,諸功臣不加禁戢”勳貴們受賜的

“公田”,載在

“金冊”,並不報官入籍,享有免除稅糧和差役的特權雖然法律條文上也規定,賜田以外的田土,應與

“齊民一體當差”,但由於貴族的權勢,法律很難執行。勳貴

“私田”

“不肯與民一體當差”的弊病,蘇州名門望族不少,但皇親國戚並不多,所以在這方麵並不嚴重,最為嚴重的是百姓的土地投獻之風盛行,地方百姓往往將土地投獻給名門望族,本身淪為莊佃佃戶或奴仆,這倒不是說大明百姓傻,願意給大戶人家做莊佃佃戶或奴仆,實則他們比誰都精明,大明賦稅雖低,可是經不住層層盤錄層層加碼,淋尖踢斛火耗陋梘常例,對普通農戶來說負擔就重了,除了這些外,還有徭役,徭役一共為三種,一為裏甲役,裏甲役即一裏的事務,二為均徭,即供官府經常性的差役,三為雜泛,為臨時派遣的一切差役。

/b/l/9/9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