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不可能,隻是現在的自己不可能,對將來的自己而言那是“可能”的。應該用這種“將來進行時”來思考。要相信我們具備還沒有發揮出來的巨大力量。“行!我們能做。”衡量自己的能力要用“將來進行時”,用這種積極的態度對待工作。
第一,當你身處逆境中時,一定要努力,風雨過後才能見彩虹。當然了,平時更要努力,努力才能成功。
第二,如果你沒有成功,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你成功了,也還是要努力。要努力到什麼程度?努力到無能為力,拚搏到感動自己。
第三,保持積極正麵的情緒,培養正確價值觀,遠離錯誤價值觀。
我不是說心靈雞湯不對,想成功當然要努力,也要積極培養正麵情緒。但這些話其實都是一些正確的廢話。所以,關於稻盛和夫的書,我建議大家讀這兩本:一本是《稻盛和夫自傳》,講的是他的人生經曆;另外一本是《阿米巴經營》,講的是他的管理心法。
讀完稻盛和夫的自傳之後,我發現他前麵說的那些看似心靈雞湯的話語,背後確實是有一套哲學體係作為支撐的。他確實是個知行合一的人,而不是一個勵誌大師。這點確實很讓人尊敬。所以,接下來我就結合稻盛和夫的經曆,深挖隱藏在心靈雞湯背後的哲學體係。
事業上的成功,來自於修行
1944年,還沒有上初中的稻盛和夫第一次接觸佛學。當時,他因為患了肺結核臥病在床,經常神誌不清。有個鄰居心疼他,就給了他一本書,主持人穀口雅春寫的《生命的實相》,書中帶有一定的佛學思想。當時稻盛和夫正無事可幹,就專心致誌地看了起來。書裏有一段文字讓他深有感觸:“我們內心有個吸引災難的磁石。”也就是說,人生中的遭遇全部是自己的內心吸引而來的。稻盛和夫從中領悟到了一個道理:一切因果都是隨心顯現,內心什麼樣,世界就是什麼樣。
由此,稻盛和夫對佛學產生了興趣,成了一名佛係青年,在人生道路上日益精進。在人生的重要關口上,他喜歡找法師聊天,然後再做選擇。
有一次,京瓷上市後遭遇了一次公關危機,稻盛和夫內心很鬱悶,就去找圓福寺的高僧傾訴排解。法師開解他說:“稻盛君呀,感到痛苦,證明你還活著呀。遭受苦難之日,正是你所造惡業消失之時。業報消失,你該高興呀。”他內心的痛苦一下子就排解了,馬上就回去化解公關危機。
所以很多人認為,稻盛和夫事業上的成功來自於修行。他人生的秘密也正在於此。
在一般人看來,佛係青年和兩家五百強公司的CEO好像有點違和。人們印象中的佛係青年,是那種經常把“隨緣吧”“不著急”“無所謂”“我都行”掛在嘴邊的人,排斥物質享受,不追求俗世的成功,與世無爭。這和企業家的形象不太一致。
所謂不可能,隻是現在的自己不可能,對將來的自己而言那是“可能”的。應該用這種“將來進行時”來思考。要相信我們具備還沒有發揮出來的巨大力量。“行!我們能做。”衡量自己的能力要用“將來進行時”,用這種積極的態度對待工作。
第一,當你身處逆境中時,一定要努力,風雨過後才能見彩虹。當然了,平時更要努力,努力才能成功。
第二,如果你沒有成功,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你成功了,也還是要努力。要努力到什麼程度?努力到無能為力,拚搏到感動自己。
第三,保持積極正麵的情緒,培養正確價值觀,遠離錯誤價值觀。
我不是說心靈雞湯不對,想成功當然要努力,也要積極培養正麵情緒。但這些話其實都是一些正確的廢話。所以,關於稻盛和夫的書,我建議大家讀這兩本:一本是《稻盛和夫自傳》,講的是他的人生經曆;另外一本是《阿米巴經營》,講的是他的管理心法。
讀完稻盛和夫的自傳之後,我發現他前麵說的那些看似心靈雞湯的話語,背後確實是有一套哲學體係作為支撐的。他確實是個知行合一的人,而不是一個勵誌大師。這點確實很讓人尊敬。所以,接下來我就結合稻盛和夫的經曆,深挖隱藏在心靈雞湯背後的哲學體係。
事業上的成功,來自於修行
1944年,還沒有上初中的稻盛和夫第一次接觸佛學。當時,他因為患了肺結核臥病在床,經常神誌不清。有個鄰居心疼他,就給了他一本書,主持人穀口雅春寫的《生命的實相》,書中帶有一定的佛學思想。當時稻盛和夫正無事可幹,就專心致誌地看了起來。書裏有一段文字讓他深有感觸:“我們內心有個吸引災難的磁石。”也就是說,人生中的遭遇全部是自己的內心吸引而來的。稻盛和夫從中領悟到了一個道理:一切因果都是隨心顯現,內心什麼樣,世界就是什麼樣。
由此,稻盛和夫對佛學產生了興趣,成了一名佛係青年,在人生道路上日益精進。在人生的重要關口上,他喜歡找法師聊天,然後再做選擇。
有一次,京瓷上市後遭遇了一次公關危機,稻盛和夫內心很鬱悶,就去找圓福寺的高僧傾訴排解。法師開解他說:“稻盛君呀,感到痛苦,證明你還活著呀。遭受苦難之日,正是你所造惡業消失之時。業報消失,你該高興呀。”他內心的痛苦一下子就排解了,馬上就回去化解公關危機。
所以很多人認為,稻盛和夫事業上的成功來自於修行。他人生的秘密也正在於此。
在一般人看來,佛係青年和兩家五百強公司的CEO好像有點違和。人們印象中的佛係青年,是那種經常把“隨緣吧”“不著急”“無所謂”“我都行”掛在嘴邊的人,排斥物質享受,不追求俗世的成功,與世無爭。這和企業家的形象不太一致。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日本盛產“佛係青年”,這是製度導致的。
稻盛和夫上中學之後,日本就進入戰後時期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日本人民普遍都感到迷茫,缺乏安全感。後來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推出了年功序列製。這是一種按職工的年齡、企業工齡、學曆等條件,逐年給職工增加工資的一種工資製度。這就導致了不同的崗位之間在同等工齡的情況下,工資的差異特別小,而且能不能升職加薪,並不完全取決於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論資排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