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古文?古文就是諸子百家時期的語言,簡潔質樸,不追求辭藻華麗和用典。但是之後的文章,例如《洛神賦》《滕王閣序》等駢體文,雖然讀起來十分優美,但是用典過多、修辭過度,如果不看注釋,根本不懂作者在說什麼。推動古文,就是讓大家高效、直接地表達,節省溝通成本,方便士大夫對時政建言獻策。更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古文是聖賢寫文章用的語言。如果用這種文體來寫文章,就是代聖賢立言。
實際上,這兩個主題是慶曆新政的一體兩麵:以文章推動改革,用改革促進文章。
歐陽修為何如此欣賞蘇東坡,以至於要讓他扛起古文運動的大旗呢?因為蘇東坡做了一件驚世駭俗的事。蘇東坡參加進士考試的策論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意思是論怎樣才能賞罰分明。他在這篇文章中寫了一句典故:“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這次考試的主考官是歐陽修,他和副主考梅堯臣都是當代大儒,但是竟然都不知道這個典故出自哪裏。因此,他們覺著此人非常了不得,便將這張試卷評為策論百年第一。
歐陽修和梅堯臣對蘇東坡非常好奇,想要當麵請教這個典故的出處。結果問起蘇東坡時,蘇東坡回答:“這是我自己編出來的,既然你喜歡我的文章,何必問出處呢?”歐陽修非常喜歡蘇東坡的這種態度,認為這才是代聖賢立言,蘇東坡日後必然能夠名揚天下,繼承自己的衣缽。
可以說,蘇東坡受到重用,完全是因為運氣好,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如果換成其他時代,蘇東坡就會被稱作妄人。從此之後,蘇東坡就真的按照“代聖賢立言”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了。他認為自己的文章特別好,連皇帝都很欣賞,其他人還有誰敢不服呢?
這裏要說到儒家的一個問題。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叫作君子。何謂君子?有一種說法叫孔顏樂處。孔指的是孔夫子,顏指的是顏回,他們都十分安於自己的處境。顏回最有名的事跡就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哪怕窮得吃不上飯了,鄰居都替他發愁,他還是那麼高興。顏回之所以能夠這樣高興,有兩個原因。首先,他認為自己人品高潔,道德上十分完美。第二,他認為自己手中掌握著宇宙真理,雖然物質生活條件差,政治訴求也無法實現,但那都是因為世道不濟,沒有機會實現理想罷了。一旦有了機會,就能修身、齊家、治國乃至平天下。
孔子這樣讚賞顏回,是希望大家用高尚的品德來要求自己,不斷提高個人的修養。但是後來,這句話已經偏離了原本的意思,成了綁架別人的工具。儒生們認為自己有崇高的道德,並且掌握了真理,自己是君子。那麼不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的人,就是君子的對立麵,也就是小人。宋朝之前的儒生主要是為經典做注,因此無法從道德層麵綁架別人。但是儒生一旦開始代聖賢立言,把自己當作聖賢,其他人在他們眼裏就成了可以隨意指使的小人。
宋朝有個大儒叫程頤,是程朱理學的創始人,也是宋哲宗的老師。他和蘇東坡是同時代的人,兩個人一生都同朝為官。程朱理學的精髓,叫作“存天理,滅人欲”。他們認為,要堅守天理,消滅人的欲望。
他在給宋哲宗做老師的時候,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在宋哲宗還小的時候,有一次在園子裏玩,隨手折了一根樹枝。程頤就很生氣,訓斥小皇帝說:“春天萬物生機勃發,你居然折了一根樹枝,這就是不順應天理。你將來要做一個聖君,怎麼能做這樣的事呢?”小皇帝非常生氣,又拿老師沒辦法,就把樹枝扔在地上,氣鼓鼓地走了。這就是儒生把自己當作聖賢代言人的一個實例。
年輕時的蘇東坡,在這方麵和程頤非常相似,但是在其他方麵比程頤還要過分。程頤以道德家自居,平時嚴格約束自己,總是板著一張臉。而蘇東坡對自己的要求卻不高,喜歡講笑話挖苦別人,非常尖酸刻薄。
蘇東坡有個朋友名叫陳慥,非常怕老婆。有一天,蘇東坡給陳慥寫了一首詩:“龍丘居士亦可憐,空談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東獅吼就是出自於這首詩。
蘇東坡有一個好朋友叫劉貢父,有一次生病了,鼻梁垮了,眉毛也掉了一大把。蘇東坡又寫了一首詩嘲笑他:“大風起兮眉飛揚,安得猛士兮守鼻梁。”
對朋友開開玩笑無傷大雅,但是對普通人也是這樣,就難免會得罪人。
蘇東坡做的第一個官是大理評事兼鳳翔府判官。鳳翔府,就是如今的陝西省鳳翔縣。這個官職相當於當地的檢察長。他的頂頭上司,也就是知州,名叫陳公弼。他發現蘇東坡上任後非常不守規矩,而且經常在背後說他的壞話,就經常找理由懲治蘇東坡。蘇東坡對此卻毫不在乎,越是受罰就越不守規矩。有一次,蘇東坡甚至給陳公弼寫信,在信中批評陳公弼沽名釣譽。陳公弼非常生氣,就讓人把蘇東坡的信刻成碑文擺在衙門外,讓世人看看蘇東坡是怎樣侮辱主官的。
蘇東坡的第一任妻子叫王弗,出自書香門第,15歲時就嫁給了蘇東坡。夫妻朝夕相處,王弗很快就發現了蘇東坡身上的毛病:自視甚高,但是情商太低。因此,她經常躲在家裏的屏風後麵,聽蘇東坡和別人說話,幫蘇東坡出謀劃策。比如某人油嘴滑舌,是個小人,不可不防;某人雖然言語有些粗魯,但是性格直爽,值得交往。不幸的是,王弗26歲就去世了,當時蘇東坡隻有29歲,正準備放手大幹一場。從此之後,再也沒人幫他識人把關、出謀劃策了。很多年之後,蘇東坡的人生境界提高了,就越發思念王弗,因此就有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首詞。
果然,蘇東坡失去這位賢內助之後,接連摔了一個又一個跟頭。
蘇東坡雖然最初很得宋仁宗的賞識,成為了古文運動的旗手,但是隨著宋仁宗駕崩,歐陽修、範仲淹等老一輩領導集體退居二線,蘇東坡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宋神宗繼位後,開始提拔新人,想要把慶曆新政延續下去。其中一個新人便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官職是副宰相。宋神宗讓王安石推動改革,於是就有了王安石變法。有專家認為,王安石變法不但沒有成功,反而加快了宋朝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