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克星敦的幽靈》:孤獨並不總是可以把玩(1 / 3)

在這裏,孤獨甚至已不含有悲劇性因素,而僅僅是一種帶有宿命意味的無奈,一絲不無詩意的悵惘,一聲達觀而優雅的歎息。它如黃昏迷蒙的霧靄,如月下遙遠的洞簫,如曠野芬芳的百合,低回纏綿,揮之不去。說得極端些,這種孤獨不僅需要慰藉,而且孤獨本身即是慰藉,即是升華,即是格調,即是美。而村上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在這樣的孤獨情境中每每不動聲色地提醒我們:你的心靈果真是屬於你自己的嗎?裏麵的內容沒有被轉換過嗎?沒有被鋪天蓋地的某種信息所侵蝕和俘虜嗎?或者說,你的孤獨是由自成一統的個人價值觀生成的嗎?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的孤獨才不至於是淺層次的矯情,而是生命姿態本身,是主體性的自覺堅守和自然表達。總之,在中國讀者眼裏,村上作品沒有波瀾壯闊的宏大敘事,沒有雄偉壯麗的主題雕塑,沒有無懈可擊的情節安排,也沒有指點自己獲取巨大世俗利益的暗示和走向終極幸福的承諾。但它有生命深處刻骨銘心的體悟,有對個體心靈自由細致入微的關懷,有時刻警醒本初自我的高度敏感,還有避免精神空間陷落的技術指南。而這一切都取決於“挖洞”的深度——守護孤獨!

換言之,這樣的孤獨是soft(軟的)、可以把玩的孤獨。但村上筆下的孤獨也不盡是這樣的孤獨,也有hard(硬的)、不可以把握的孤獨。那是無可救藥甚至痛不欲生的、如冰山如牢獄般近乎恐怖的孤獨。以1994—1995年問世的《奇鳥行狀錄》為界,如果說此前的孤獨大體是可以把握的孤獨,那麼此後的孤獨則多是難以把握的孤獨。作為長篇,如《海邊的卡夫卡》中的“叫烏鴉的少年”和中田老人;作為短篇集,這部《列克星敦的幽靈》就是較為明顯的例證。下麵就讓我們粗略看一下。

用作書名的《列克星敦的幽靈》是這部短篇集的第一篇,是村上少數以外國為舞台的小說之一。列克星敦是一座近三萬人口的小鎮,位於波士頓西北不遠,距村上1993年7月至1995年7月旅居的劍橋城(坎布裏奇)僅幾英裏。順便說一句,列克星敦是1775年4月19日美國獨立戰爭打響第一槍的地方,史稱“列克星敦槍聲”。同是列克星敦,出現在村上筆下卻成了“列克星敦的幽靈”。小說開篇交代說除了名字“全部實有其事”。村上在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城住了大約兩年倒是實有其事,他也確實去過幾座據說有幽靈出沒的老房子,但作為故事則純屬虛構。“我”是日本小說家,認識了家住列克星敦一位五十剛過的建築師凱錫。一次“我”替外出的凱錫看家,深更半夜忽聞樓下有音樂聲說笑聲跳舞聲——“那是幽靈!”凱錫回來後“我”沒有把幽靈事告訴他。半年後再次見到凱錫時,凱錫老得令人吃驚。一起喝咖啡當中,凱錫回憶說他母親死後,父親連續睡了三個星期。“我從未見過有人睡得那麼深那麼久,看上去就像是另一世界之人。記得我害怕得不行,那麼大的屋子裏就我孤零零一個人,覺得自己成了整個世界的棄兒。”而十五年後他父親死時,自己同樣睡得昏天黑地。凱錫最後斷定:“即便現在我在這裏死了,全世界也絕對沒有哪個人肯為我睡到那個程度。”

在這裏,孤獨甚至已不含有悲劇性因素,而僅僅是一種帶有宿命意味的無奈,一絲不無詩意的悵惘,一聲達觀而優雅的歎息。它如黃昏迷蒙的霧靄,如月下遙遠的洞簫,如曠野芬芳的百合,低回纏綿,揮之不去。說得極端些,這種孤獨不僅需要慰藉,而且孤獨本身即是慰藉,即是升華,即是格調,即是美。而村上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在這樣的孤獨情境中每每不動聲色地提醒我們:你的心靈果真是屬於你自己的嗎?裏麵的內容沒有被轉換過嗎?沒有被鋪天蓋地的某種信息所侵蝕和俘虜嗎?或者說,你的孤獨是由自成一統的個人價值觀生成的嗎?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的孤獨才不至於是淺層次的矯情,而是生命姿態本身,是主體性的自覺堅守和自然表達。總之,在中國讀者眼裏,村上作品沒有波瀾壯闊的宏大敘事,沒有雄偉壯麗的主題雕塑,沒有無懈可擊的情節安排,也沒有指點自己獲取巨大世俗利益的暗示和走向終極幸福的承諾。但它有生命深處刻骨銘心的體悟,有對個體心靈自由細致入微的關懷,有時刻警醒本初自我的高度敏感,還有避免精神空間陷落的技術指南。而這一切都取決於“挖洞”的深度——守護孤獨!

換言之,這樣的孤獨是soft(軟的)、可以把玩的孤獨。但村上筆下的孤獨也不盡是這樣的孤獨,也有hard(硬的)、不可以把握的孤獨。那是無可救藥甚至痛不欲生的、如冰山如牢獄般近乎恐怖的孤獨。以1994—1995年問世的《奇鳥行狀錄》為界,如果說此前的孤獨大體是可以把握的孤獨,那麼此後的孤獨則多是難以把握的孤獨。作為長篇,如《海邊的卡夫卡》中的“叫烏鴉的少年”和中田老人;作為短篇集,這部《列克星敦的幽靈》就是較為明顯的例證。下麵就讓我們粗略看一下。

用作書名的《列克星敦的幽靈》是這部短篇集的第一篇,是村上少數以外國為舞台的小說之一。列克星敦是一座近三萬人口的小鎮,位於波士頓西北不遠,距村上1993年7月至1995年7月旅居的劍橋城(坎布裏奇)僅幾英裏。順便說一句,列克星敦是1775年4月19日美國獨立戰爭打響第一槍的地方,史稱“列克星敦槍聲”。同是列克星敦,出現在村上筆下卻成了“列克星敦的幽靈”。小說開篇交代說除了名字“全部實有其事”。村上在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城住了大約兩年倒是實有其事,他也確實去過幾座據說有幽靈出沒的老房子,但作為故事則純屬虛構。“我”是日本小說家,認識了家住列克星敦一位五十剛過的建築師凱錫。一次“我”替外出的凱錫看家,深更半夜忽聞樓下有音樂聲說笑聲跳舞聲——“那是幽靈!”凱錫回來後“我”沒有把幽靈事告訴他。半年後再次見到凱錫時,凱錫老得令人吃驚。一起喝咖啡當中,凱錫回憶說他母親死後,父親連續睡了三個星期。“我從未見過有人睡得那麼深那麼久,看上去就像是另一世界之人。記得我害怕得不行,那麼大的屋子裏就我孤零零一個人,覺得自己成了整個世界的棄兒。”而十五年後他父親死時,自己同樣睡得昏天黑地。凱錫最後斷定:“即便現在我在這裏死了,全世界也絕對沒有哪個人肯為我睡到那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