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村上的中國之行顯然不是為了寫上麵這樣的中國印象記。他幾乎沒去任何景點。在大連沒去老虎灘,在長春沒看偽皇宮,在哈爾濱沒遊太陽島,而僅僅是路過。較之遊客或旅行者,他更是采訪者。他的目的地是中蒙邊境一個普通地圖上連名字都沒有標出的小地方:諾門罕。說實話,當年為翻譯這個地名查遍了手頭所有中外地圖都沒查出。那麼,村上要去那麼偏僻的地方做什麼呢?
這涉及一場戰役:諾門罕戰役。
這場戰役,日本人習稱“諾門坎事件”,蒙古國稱為“哈拉哈河戰役”。事件是1939年春夏之交由日軍在靠近諾門罕的“滿蒙”國境線挑起的。關東軍投入近6萬兵力,結果在以蘇軍機械化部隊為主力的蘇蒙聯軍排山倒海的反擊下一敗塗地,死傷和失蹤近兩萬之眾,第23師團全軍覆滅。此後關東軍不得不收斂進攻蘇聯的野心。村上早在上小學的時候就在一本曆史書中看過諾門罕戰役的照片。不知為什麼,自那以來,那一戰役的場景始終縈繞在他的腦際。後來受聘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駐校作家期間在學校圖書館意外見到了不少關於諾門罕戰役的英日文圖書。翻閱之間,他終於明白了自己一直為那場戰役所強烈吸引的原因:“那大概是因為,在某種意義上那場戰役的始末‘實在太日本式、太日本人式’了。”何為日本式、日本人式呢?在村上看來,就是幾乎沒有人對無數士兵在“日本這個封閉組織中被作為無名消耗品”謀殺掉負責任,甚至吸取教訓都無從談起。即使戰後的今天,“我無論如何也無法從我們至今仍在許多社會層麵正作為無名消耗品被和平地悄然抹殺這一疑問中徹底掙脫出來。我們相信自己作為人的基本權利在日本這個和平的‘民主國家’中得到了保證。但果真如此嗎?剝去一層表皮,其中一脈相承呼吸和跳動著的難道不仍是和過去相同的那個封閉的國家組織或其理念嗎?我在閱讀許多關於諾門罕戰役的書的過程中持續感覺到或許就是這種恐懼——五十五年前那場小戰爭距我們不是並沒有多遠嗎?我們懷抱著的某種令人窒息的封閉性總有一天以不可遏止的強大力量將其過剩壓力朝某處噴發出去,不是嗎?”與此同時,村上意識到那場“奇妙而殘酷”的戰役正是自己尋求的題材,決心將那場戰役作為長篇小說《奇鳥行狀錄》的一個縱向主軸。“我一邊看書,一邊把自己帶往1939年的蒙古草原。我聽到了炮聲,肌膚感受到了掠過沙漠的風”。他在《奇鳥行狀錄》第一部中以64頁篇幅(原文)寫了同諾門罕戰役相關的情節。寫完第二部後,《馬可·波羅》雜誌問他能否實際跑一趟,“那是我早就想去的地方,一口答應下來”。
不過,村上的中國之行顯然不是為了寫上麵這樣的中國印象記。他幾乎沒去任何景點。在大連沒去老虎灘,在長春沒看偽皇宮,在哈爾濱沒遊太陽島,而僅僅是路過。較之遊客或旅行者,他更是采訪者。他的目的地是中蒙邊境一個普通地圖上連名字都沒有標出的小地方:諾門罕。說實話,當年為翻譯這個地名查遍了手頭所有中外地圖都沒查出。那麼,村上要去那麼偏僻的地方做什麼呢?
這涉及一場戰役:諾門罕戰役。
這場戰役,日本人習稱“諾門坎事件”,蒙古國稱為“哈拉哈河戰役”。事件是1939年春夏之交由日軍在靠近諾門罕的“滿蒙”國境線挑起的。關東軍投入近6萬兵力,結果在以蘇軍機械化部隊為主力的蘇蒙聯軍排山倒海的反擊下一敗塗地,死傷和失蹤近兩萬之眾,第23師團全軍覆滅。此後關東軍不得不收斂進攻蘇聯的野心。村上早在上小學的時候就在一本曆史書中看過諾門罕戰役的照片。不知為什麼,自那以來,那一戰役的場景始終縈繞在他的腦際。後來受聘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駐校作家期間在學校圖書館意外見到了不少關於諾門罕戰役的英日文圖書。翻閱之間,他終於明白了自己一直為那場戰役所強烈吸引的原因:“那大概是因為,在某種意義上那場戰役的始末‘實在太日本式、太日本人式’了。”何為日本式、日本人式呢?在村上看來,就是幾乎沒有人對無數士兵在“日本這個封閉組織中被作為無名消耗品”謀殺掉負責任,甚至吸取教訓都無從談起。即使戰後的今天,“我無論如何也無法從我們至今仍在許多社會層麵正作為無名消耗品被和平地悄然抹殺這一疑問中徹底掙脫出來。我們相信自己作為人的基本權利在日本這個和平的‘民主國家’中得到了保證。但果真如此嗎?剝去一層表皮,其中一脈相承呼吸和跳動著的難道不仍是和過去相同的那個封閉的國家組織或其理念嗎?我在閱讀許多關於諾門罕戰役的書的過程中持續感覺到或許就是這種恐懼——五十五年前那場小戰爭距我們不是並沒有多遠嗎?我們懷抱著的某種令人窒息的封閉性總有一天以不可遏止的強大力量將其過剩壓力朝某處噴發出去,不是嗎?”與此同時,村上意識到那場“奇妙而殘酷”的戰役正是自己尋求的題材,決心將那場戰役作為長篇小說《奇鳥行狀錄》的一個縱向主軸。“我一邊看書,一邊把自己帶往1939年的蒙古草原。我聽到了炮聲,肌膚感受到了掠過沙漠的風”。他在《奇鳥行狀錄》第一部中以64頁篇幅(原文)寫了同諾門罕戰役相關的情節。寫完第二部後,《馬可·波羅》雜誌問他能否實際跑一趟,“那是我早就想去的地方,一口答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