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村上收起打字機,重新抽出稿紙,拿起自來水筆,將用英語寫出的一章譯成日語。不是逐字逐句直譯,而是采用近乎移植的“土豪”譯法。這麼著,“新的日語文體不請自來地浮現出來。這也是我本身特有的文體,我用自己的手發掘的文體”。接下去,村上用如此獲得的新的文體將小說從頭到尾重寫一通。情節固然大同小異,“但風格完全不同,讀起來印象也完全不同”。此即現在的《且聽風吟》。換句話說,村上因為懂外語而從習以為常的母語慣性、日常性中掙脫出來,找到文體的另一種可能性。大而言之,促進了“日語再生”。事實上《且聽風吟》也出手不凡,獲得日本主流純文學雜誌《群像》的“新人獎”,成為他進入文學殿堂的叩門之作。
此後村上也始終與外語一路相伴。他以一己之力翻譯了雷蒙德·卡佛全集。此外至少翻譯了雷蒙德·錢德勒《漫長的告別》、J.D.塞林格《麥田裏的守望者》和司各特·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他從事翻譯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探尋其中的“文體秘密”。而文體諸元素中,他最關注的是節奏、節奏感。例如他這樣評價塞林格:此人文章的節奏簡直是魔術。“無論其魔術性是什麼,都不能用翻譯扼殺。這點至關重要。就好像雙手捧起活蹦亂跳的金魚刻不容緩地放進另一個魚缸。”(《翻譯夜話2:塞林格戰記》,p.53)進而在比較菲茨傑拉德和錢德勒的文體之後提出自己的文體追求:“我想用節奏好的文體創作抵達人的心靈的作品,這是我的誌向。”並且自信這種以節奏感為主要特色的文體取得了成功:“(獲得世界性人氣的)理由我不清楚。不過,我想恐怕是因為故事的有趣和文體具有普世性(universal)滲透力的緣故。”(2008年3月29日《朝日新聞》)
簡言之,外語和翻譯使村上筆下的母語生發外語的異質性,從而獲得新的文體,尤其獲得文體新的節奏。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他是“作為職業的小說家”,莫如說“作為翻譯家的小說家”。
作為我,固然懂些外語,姑且能以翻譯家自居,但我不是小說家——小說那玩意兒死活寫不來,隻好在此寄希望於本土小說家。按理,中國當代作家,尤其中青年作家大部分都懂外語,那麼也搞搞翻譯如何,總不好眼巴巴看人家村上在中國到處走紅,而自己硬是走不出去吧!
隨後,村上收起打字機,重新抽出稿紙,拿起自來水筆,將用英語寫出的一章譯成日語。不是逐字逐句直譯,而是采用近乎移植的“土豪”譯法。這麼著,“新的日語文體不請自來地浮現出來。這也是我本身特有的文體,我用自己的手發掘的文體”。接下去,村上用如此獲得的新的文體將小說從頭到尾重寫一通。情節固然大同小異,“但風格完全不同,讀起來印象也完全不同”。此即現在的《且聽風吟》。換句話說,村上因為懂外語而從習以為常的母語慣性、日常性中掙脫出來,找到文體的另一種可能性。大而言之,促進了“日語再生”。事實上《且聽風吟》也出手不凡,獲得日本主流純文學雜誌《群像》的“新人獎”,成為他進入文學殿堂的叩門之作。
此後村上也始終與外語一路相伴。他以一己之力翻譯了雷蒙德·卡佛全集。此外至少翻譯了雷蒙德·錢德勒《漫長的告別》、J.D.塞林格《麥田裏的守望者》和司各特·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他從事翻譯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探尋其中的“文體秘密”。而文體諸元素中,他最關注的是節奏、節奏感。例如他這樣評價塞林格:此人文章的節奏簡直是魔術。“無論其魔術性是什麼,都不能用翻譯扼殺。這點至關重要。就好像雙手捧起活蹦亂跳的金魚刻不容緩地放進另一個魚缸。”(《翻譯夜話2:塞林格戰記》,p.53)進而在比較菲茨傑拉德和錢德勒的文體之後提出自己的文體追求:“我想用節奏好的文體創作抵達人的心靈的作品,這是我的誌向。”並且自信這種以節奏感為主要特色的文體取得了成功:“(獲得世界性人氣的)理由我不清楚。不過,我想恐怕是因為故事的有趣和文體具有普世性(universal)滲透力的緣故。”(2008年3月29日《朝日新聞》)
簡言之,外語和翻譯使村上筆下的母語生發外語的異質性,從而獲得新的文體,尤其獲得文體新的節奏。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他是“作為職業的小說家”,莫如說“作為翻譯家的小說家”。
作為我,固然懂些外語,姑且能以翻譯家自居,但我不是小說家——小說那玩意兒死活寫不來,隻好在此寄希望於本土小說家。按理,中國當代作家,尤其中青年作家大部分都懂外語,那麼也搞搞翻譯如何,總不好眼巴巴看人家村上在中國到處走紅,而自己硬是走不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