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村上也好貓頭鷹也好,在這本書中、在訪談中看見的是怎樣的意味和風景呢?我想是不是可以姑且概括為以下三點:關於《刺殺騎士團長》,關於如何寫小說,關於如何寫文章。
一、關於《刺殺騎士團長》
書中收錄了四次訪談,除了第一次(第一章),其他三次都是在村上剛寫完《刺殺騎士團長》後進行的,所以難免較多涉及這部最新長篇,原作腰封廣告詞即是“《刺殺騎士團長》誕生秘話”。
第二次采訪一開始川上就問書名從何而來。村上回答某一天——不知是走路的時候還是吃飯的時候——“刺殺騎士團長”忽一下子浮出腦海,就好像從看不見的地方生出雲絮,突如其來,卻再也揮之不去。隨即打定主意,那麼就因勢利導地寫一部名叫“刺殺騎士團長”的小說好了。村上回憶,《海邊的卡夫卡》和《奇鳥行狀錄》書名的產生也是如此,都是由書名啟動的。
除此以外,《刺殺騎士團長》還有兩個因素:《二世緣》和小說第一章第一段。《二世緣》是日本江戶時期作家上田秋成(1734—1809)寫的類似《聊齋誌異》的誌怪小說《雨月物語》中的一篇。故事主人公夜半看書當中,不時聽得院子一角有類似鉦的聲音傳來。第二天請人挖開一看,裏麵有一口石棺,石棺裏有一具木乃伊。雖然渾身幹得像魚幹,但手仍一個勁兒敲鉦不止。後來主人公給木乃伊穿衣喝水喂食。一來二去,木乃伊恢複得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娶妻生子,喝酒吃肉,所謂“開悟僧”氣象全然無從談起。前世記憶也蕩然無存,隻知道經營今世的世俗生活。村上說他很早就喜歡《二世緣》這個故事,一直想以此為主題寫點什麼。問題是,“二世緣”和“騎士團長”根本捏不到一起。如此困惑之間,村上鬼使神差地寫下了第一章的開頭:
那年五月至第二年的年初,我住在一條狹長山穀入口附近的山頂上。夏天,山穀深處雨一陣陣下個不停,而山穀外麵大體是白雲藍天——那是海上有西南風吹來的緣故。風帶來的濕乎乎的雲進入山穀,順著山坡往上爬時就讓雨降了下來。房子正好建在其分界線那裏,所以時不時出現這一情形:房子正麵一片明朗,而後院卻大雨如注。起初覺得相當不可思議,但不久習慣之後,反倒以為理所當然。
周圍山上低垂著時斷時續的雲。每當有風吹來,那樣的雲絮便像從前世誤入此間的魂靈一樣為尋覓失去的記憶而在山間飄忽不定。看上去宛如細雪的白亮亮的雨,有時也悄無聲息地隨風起舞。差不多總有風吹來,沒有空調也能大體快意地度過夏天。
《貓頭鷹在黃昏起飛》這本書特別談起這兩段話。村上說這開頭兩段是某個時候早已寫好的,沒什麼目的,同樣突如其來。寫完一直以“那年五月”為標題粘在電腦界麵的一角置之不理。某日忽然心生一念:“啊,這麼開頭寫文章好了!”寫完半年時間裏,“時不時掏出來修修改改,慢慢、慢慢打磨,看它能不能在心中存留下來。就像把一塊黏土甩在牆上,看它是粘上還是掉下”。采訪他的小川未映子聽了有些吃驚,畢竟常見的是保存意念而不是留用某段文章。村上說他很少保存小說意念那類東西。“我是通過寫文章來思考東西的人,所以寫一定長度的文章這項作業是很重要的。姑且把一段文章寫下來,再一次又一次修改。如此過程中,就有某種什麼在自己身上自行啟動——我要等待那一時刻。”這麼著,加上突然浮出腦海的“刺殺騎士團長”這個書名,再加上類似《聊齋誌異》的死而複生《二世緣》故事,這三個要素成了starting point(起始點),促成了《刺殺騎士團長》這部譯成中文近50萬言大長篇的誕生。
那麼,村上也好貓頭鷹也好,在這本書中、在訪談中看見的是怎樣的意味和風景呢?我想是不是可以姑且概括為以下三點:關於《刺殺騎士團長》,關於如何寫小說,關於如何寫文章。
一、關於《刺殺騎士團長》
書中收錄了四次訪談,除了第一次(第一章),其他三次都是在村上剛寫完《刺殺騎士團長》後進行的,所以難免較多涉及這部最新長篇,原作腰封廣告詞即是“《刺殺騎士團長》誕生秘話”。
第二次采訪一開始川上就問書名從何而來。村上回答某一天——不知是走路的時候還是吃飯的時候——“刺殺騎士團長”忽一下子浮出腦海,就好像從看不見的地方生出雲絮,突如其來,卻再也揮之不去。隨即打定主意,那麼就因勢利導地寫一部名叫“刺殺騎士團長”的小說好了。村上回憶,《海邊的卡夫卡》和《奇鳥行狀錄》書名的產生也是如此,都是由書名啟動的。
除此以外,《刺殺騎士團長》還有兩個因素:《二世緣》和小說第一章第一段。《二世緣》是日本江戶時期作家上田秋成(1734—1809)寫的類似《聊齋誌異》的誌怪小說《雨月物語》中的一篇。故事主人公夜半看書當中,不時聽得院子一角有類似鉦的聲音傳來。第二天請人挖開一看,裏麵有一口石棺,石棺裏有一具木乃伊。雖然渾身幹得像魚幹,但手仍一個勁兒敲鉦不止。後來主人公給木乃伊穿衣喝水喂食。一來二去,木乃伊恢複得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娶妻生子,喝酒吃肉,所謂“開悟僧”氣象全然無從談起。前世記憶也蕩然無存,隻知道經營今世的世俗生活。村上說他很早就喜歡《二世緣》這個故事,一直想以此為主題寫點什麼。問題是,“二世緣”和“騎士團長”根本捏不到一起。如此困惑之間,村上鬼使神差地寫下了第一章的開頭:
那年五月至第二年的年初,我住在一條狹長山穀入口附近的山頂上。夏天,山穀深處雨一陣陣下個不停,而山穀外麵大體是白雲藍天——那是海上有西南風吹來的緣故。風帶來的濕乎乎的雲進入山穀,順著山坡往上爬時就讓雨降了下來。房子正好建在其分界線那裏,所以時不時出現這一情形:房子正麵一片明朗,而後院卻大雨如注。起初覺得相當不可思議,但不久習慣之後,反倒以為理所當然。
周圍山上低垂著時斷時續的雲。每當有風吹來,那樣的雲絮便像從前世誤入此間的魂靈一樣為尋覓失去的記憶而在山間飄忽不定。看上去宛如細雪的白亮亮的雨,有時也悄無聲息地隨風起舞。差不多總有風吹來,沒有空調也能大體快意地度過夏天。
《貓頭鷹在黃昏起飛》這本書特別談起這兩段話。村上說這開頭兩段是某個時候早已寫好的,沒什麼目的,同樣突如其來。寫完一直以“那年五月”為標題粘在電腦界麵的一角置之不理。某日忽然心生一念:“啊,這麼開頭寫文章好了!”寫完半年時間裏,“時不時掏出來修修改改,慢慢、慢慢打磨,看它能不能在心中存留下來。就像把一塊黏土甩在牆上,看它是粘上還是掉下”。采訪他的小川未映子聽了有些吃驚,畢竟常見的是保存意念而不是留用某段文章。村上說他很少保存小說意念那類東西。“我是通過寫文章來思考東西的人,所以寫一定長度的文章這項作業是很重要的。姑且把一段文章寫下來,再一次又一次修改。如此過程中,就有某種什麼在自己身上自行啟動——我要等待那一時刻。”這麼著,加上突然浮出腦海的“刺殺騎士團長”這個書名,再加上類似《聊齋誌異》的死而複生《二世緣》故事,這三個要素成了starting point(起始點),促成了《刺殺騎士團長》這部譯成中文近50萬言大長篇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