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劇隨感(1 / 3)

……豈知這種荒謬的無原則的“鬧劇第一主義”,不僅斷送了劇藝的光榮的史跡,阻礙了演出和演技的進步,使中國戲劇團墮入萬劫不複的深淵,嗣後隻有等而下之,不會再向上發展一步,同時可能得到“爭取觀眾”的反麵——趕走真正熱心擁護它的群眾,因之,作為一個欣賞劇藝的觀眾,今後要想看一出有意義的真正的悲劇或喜劇,恐怕也將不可能了!

演出“雜耍化”

年來,劇人們確是進步了,懂得觀眾心理,能投其所好。導演們也不甘示弱,建立了他們的特殊的功績,這就是演出“雜耍化”。安得列夫的名著裏,居然出現了一段河南雜耍,來無影去無蹤,博得觀眾一些愚昧的哄笑!其間,穿串些什麼象舞、牛舞、馬舞——純好萊塢電影的無聊的噱頭。最近,話劇裏插京劇,似乎成了最時髦的玩意兒,於是清唱,插科打諢,鑼鼓場麵,彩排串戲……甚至連夫子廟裏的群芳會唱都搬上了舞台,興之所至,再加上這麼一段昆曲或大鼓,如果他們想到申曲或紹興戲,又何嚐安插不上?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連科天影的魔術鄧某某的絕技,何什麼的扯鈴……獨角戲,口技,或草裙舞等,都有搬上舞台的可能,這樣,觀眾花了一次代價,看了許多有興味的雜耍,豈不比上遊戲場還更便宜,經濟!……

上麵所引,大部分我是非常同感的。但我以為:光是這樣指出,還是不夠。固然,“鬧劇第一”和“雜耍化”等都是非常要不得的,但我想反問一句:不講情節,不加噱頭,難道劇本一定就“要得”了麼?那又不盡然。

在上文作者沒有別的文章可以被我征引之前,我不敢說他的文章一定有毛病,但至少是不充分的。

一個非常明顯的破綻,他引《大馬戲團》裏的象舞、牛舞、馬舞為演出雜耍化作佐證,似乎就不大妥當。事實如此,《大馬戲團》是我一二年來看到的少數滿意戲中的一個,這樣的戲而被列為抨擊對象,未免不大公允。也許說的不是劇本,但導演又有什麼引起公憤的地方呢?加了象舞、牛舞、馬舞,不見得就破壞了戲劇的統一的情調。演員所表達的“惜別”的氣氛不大夠,這或許是事實,但這決不是導演手法的全盤的失敗。同一導演在《阿 Q 正傳》中所用的許多樣式化(可以這樣說嗎?)手法,說實話,我是不大喜歡的。我對《大馬戲團》的導演並無袒護之處,該文作者將《大馬戲團》和《秋海棠》等戲並列,加以攻擊,我總覺得不能心服。

然而,抱有這樣理論的人,卻非常之多。手頭沒有材料,就記憶所及,就有某周刊“一年來”的文章,其中列為一年來好戲者有四五個,固然,《稱心如意》是我所愛好的,其餘幾個,我卻不但不以為好戲,而且對之反感非常之深。我奇怪:“一年來”的作者為什麼欣賞《稱心如意》呢?外國人的虛構而被認為“表現大地氣息”,外國三四流的作品而被視作“社會教化名劇”……抱有這樣莫名其妙的文藝觀的人,他對《稱心如意》是否真的欣賞呢?其理解是否真的理解呢?在這些地方,我不免深於世故而有了壞的猜測。我想一定是為了《稱心如意》中沒有曲折情節或京劇清唱之故。這樣,就成了為“反對”而反對。對惡劣傾向的反對的意義也就減弱了。

……豈知這種荒謬的無原則的“鬧劇第一主義”,不僅斷送了劇藝的光榮的史跡,阻礙了演出和演技的進步,使中國戲劇團墮入萬劫不複的深淵,嗣後隻有等而下之,不會再向上發展一步,同時可能得到“爭取觀眾”的反麵——趕走真正熱心擁護它的群眾,因之,作為一個欣賞劇藝的觀眾,今後要想看一出有意義的真正的悲劇或喜劇,恐怕也將不可能了!

演出“雜耍化”

年來,劇人們確是進步了,懂得觀眾心理,能投其所好。導演們也不甘示弱,建立了他們的特殊的功績,這就是演出“雜耍化”。安得列夫的名著裏,居然出現了一段河南雜耍,來無影去無蹤,博得觀眾一些愚昧的哄笑!其間,穿串些什麼象舞、牛舞、馬舞——純好萊塢電影的無聊的噱頭。最近,話劇裏插京劇,似乎成了最時髦的玩意兒,於是清唱,插科打諢,鑼鼓場麵,彩排串戲……甚至連夫子廟裏的群芳會唱都搬上了舞台,興之所至,再加上這麼一段昆曲或大鼓,如果他們想到申曲或紹興戲,又何嚐安插不上?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連科天影的魔術鄧某某的絕技,何什麼的扯鈴……獨角戲,口技,或草裙舞等,都有搬上舞台的可能,這樣,觀眾花了一次代價,看了許多有興味的雜耍,豈不比上遊戲場還更便宜,經濟!……

上麵所引,大部分我是非常同感的。但我以為:光是這樣指出,還是不夠。固然,“鬧劇第一”和“雜耍化”等都是非常要不得的,但我想反問一句:不講情節,不加噱頭,難道劇本一定就“要得”了麼?那又不盡然。

在上文作者沒有別的文章可以被我征引之前,我不敢說他的文章一定有毛病,但至少是不充分的。

一個非常明顯的破綻,他引《大馬戲團》裏的象舞、牛舞、馬舞為演出雜耍化作佐證,似乎就不大妥當。事實如此,《大馬戲團》是我一二年來看到的少數滿意戲中的一個,這樣的戲而被列為抨擊對象,未免不大公允。也許說的不是劇本,但導演又有什麼引起公憤的地方呢?加了象舞、牛舞、馬舞,不見得就破壞了戲劇的統一的情調。演員所表達的“惜別”的氣氛不大夠,這或許是事實,但這決不是導演手法的全盤的失敗。同一導演在《阿 Q 正傳》中所用的許多樣式化(可以這樣說嗎?)手法,說實話,我是不大喜歡的。我對《大馬戲團》的導演並無袒護之處,該文作者將《大馬戲團》和《秋海棠》等戲並列,加以攻擊,我總覺得不能心服。

然而,抱有這樣理論的人,卻非常之多。手頭沒有材料,就記憶所及,就有某周刊“一年來”的文章,其中列為一年來好戲者有四五個,固然,《稱心如意》是我所愛好的,其餘幾個,我卻不但不以為好戲,而且對之反感非常之深。我奇怪:“一年來”的作者為什麼欣賞《稱心如意》呢?外國人的虛構而被認為“表現大地氣息”,外國三四流的作品而被視作“社會教化名劇”……抱有這樣莫名其妙的文藝觀的人,他對《稱心如意》是否真的欣賞呢?其理解是否真的理解呢?在這些地方,我不免深於世故而有了壞的猜測。我想一定是為了《稱心如意》中沒有曲折情節或京劇清唱之故。這樣,就成了為“反對”而反對。對惡劣傾向的反對的意義也就減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