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讀者更加在意小說的篇幅而不是質量,因為他們既然花錢買了小說,就希望篇幅的長度能值回買書的本錢。於是作家們往往為了擴充篇幅而拚命向作品裏填塞更多的內容,而他們也發現了一條捷徑,那就是在小說中插入另一個故事。這種插入內容的長度有時甚至有中篇小說那麼長,而它們和小說的主題要麼完全沒有關聯,要麼僅僅有一點牽強附會的聯係。《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就深諳此道,而他運用這種手段的冷靜大膽更是無人能比。雖然人們往往把這些節外生枝的部分視作《堂吉訶德》這部不朽巨著中的汙點,讀起來也隻會讓人感覺不耐煩,與塞萬提斯同時代的批評家們也就這一點對他大肆攻訐。但是我們知道,在《堂吉訶德》的第二部分中,作者規避了這種不良習氣,並且完成了一項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偉業——他居然寫出了一部比前作還要優秀的續作。可惜後來的作家們卻並沒有放棄這一便捷的手段(他們很明顯並沒有看到那些針對塞萬提斯的批評),他們照舊以這樣的方式向出版商提供著大量篇幅傲人的暢銷作品。到了十九世紀,全新的出版形式又讓作家們麵對著全新的誘惑。願意擠出大量篇幅來刊登那種被蔑稱為“消遣文學”的作品的月刊往往借此大獲成功,這也為作家帶來了絕好的機會,他們可以通過連載的方式將作品呈現在讀者眼前,並獨享連載帶來的報酬。與此同時,出版商也發現了新的商機:如果將當紅作家的作品以每月連載的方式發售的話會很容易獲利。依照合同的要求,作家必須每個月為出版商提供一定數量的作品,換句話說,就是必須寫夠一定的頁數。這種模式必然鼓勵作者把敘事拖得冗長而緩慢,就連創作這些連載的作者們自己也會承認——這其中還不乏某些最為優秀的作家,比如薩克雷、狄更斯和特羅洛普——不得不在固定的截止日期之前上交連載用的文稿實在是令人厭惡的重負。難怪他們要把小說寫得那麼囉唆!難怪他們往小說裏塞那麼多完全無關的內容!每當我想到小說家創作時要處理多少障礙、規避多少陷阱,我就再也不會因為發現最完美的小說也有不盡完美之處而大驚小怪了。實際上,我反而會為那些不完美之處並沒有想象的多而感到驚喜。
好小說應該具有哪些特性(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