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醫患關係(2 / 3)

(三)疾病行為

疾病行為(illness behavior),指一個人患病後,對疾病和病痛的感受和評價並由此而做出的行為。如停止工作,找醫生診治,服藥等。不同的人對病人角色的態度不同,就有其不同的疾病行為。病人所知的醫學知識,疾病症狀的輕重程度,社會文化、教育水平的差異等因素,均可以導致不同的疾病行為。就醫是疾病行為的重要內容,不良的行為表現有:

1.延遲求醫或不求醫 原因有:(1)求醫不方便,如交通不便,病重要人陪同。(2)經濟困難。(3)對疾病嚴重性認識不足,對病感的認知評價過低或認識不正確。(4)求醫不愉快體驗。如醫療服務質量不高,醫生護士輕視、斥責,程序繁瑣。(5)看病三長一短(掛號、候診、取藥時間長,醫生診療時間短);恐懼、害羞、害怕麵對或接受患病的事實如腫瘤,某些難以啟齒的疾病,怕自尊心受到傷害。(6)病人的不同習俗及信仰,不求醫而去尋求宗教、巫醫幫助。

2.反複求醫,強化病人角色 原因有:(1)與性格有關,如個性焦慮、疑病症等;(2)繼發性獲益,多見於涉及工傷、車禍等經濟的索賠者,長期休息及回避矛盾衝突;(3)藥癮。

二、醫患關係的基本模式

在醫療過程中,將醫患關係分為三種模式。

(一)主動—被動型

在這種醫患關係中,醫生占主動或支配地位,各項醫療措施完全由醫生做主。病人處於被動地位,不能提出任何異議。如昏迷、休克、全身麻醉狀態、精神病、接受催眠治療的病人及嬰幼兒等。他們失去思維或不具有表達意見的能力,完全聽任醫務人員處置。因此醫務人員須特別仔細觀察病情,周密製訂方案,以高度責任感診治病人。

(二)指導—合作型

是最常見的醫患關係模式。醫生是主動的,病人也有一定的主動性。醫生處於權威性地位提出意見,病人必須執行,但可提出疑問和尋求解釋。這種醫患關係的特征為病人的主動是以執行醫生醫囑為前提的,多見於急性或重危病人。大多數醫師已習慣於以指導者的身份提出醫囑,而病人對醫生也比較信賴。這種關係一般對治療是有益的。

(三)共同參與型

以平等關係為基礎,醫生和病人共同參與對疾病的治療。醫生是參謀,和病人共同商量作出決定,或提供谘詢意見,讓病人自己幫助自己。隨著疾病譜的變化(危重病減少,慢性病增多),具有一定智力和文化程度,生活經驗豐富的人將采用共同參與模式。

上述三種模式在一個病人身上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同種疾病,同一病人在不同時期內可以使用不同的關係模式。如糖尿病病人在酮中毒昏迷時,需要主動—被動型,醫生決定一切治療措施。昏迷解除後,治療合並感染,采用指導—合作型,病人照醫囑執行。以後的長期治療中,則需共同參與型。由醫生提出建議,互相商議,解決病人控製飲食、定期尿糖檢查、注射胰島素等問題。醫務人員必須掌握行為科學知識來判斷病人在不同時期的心理需要,對醫生與病人間的關係作出靈活的必要的調整。

三、建立和維持良好的醫患關係

(一)交往的心理過程

醫患關係的建立和維持離不開交往(communication)。交往是一種動態的進行過程,由五個功能成分組成。

1.交往的功能成分

(1)發送者(sender):發送信息的人及效應器官。

(2)信息:包括所用的詞彙、體態語言、聲調、音量等。

(3)接受者及所有與接受信息有關的解剖結構:接受詞語性表達是聽覺,非詞語性表達是其他感覺。

(4)信息的反饋:接受者將送來的信息反饋給發送者或自身的內部反饋。

(5)來龍去脈(context):相互發生作用的背景。

這五種功能是發生交往所必不可少的。

2.分享信息的過程

盧歇(Ruesch)概括了分享信息的三個過程:(1)知覺作用,是人們對感性刺激的選擇、組合和對其意義的解釋。一個人的需要、評價、信任及自我觀念是決定個體如何對待所生存空間環境的關鍵因素;(2)評價作用,是指對感知到的信息的分析;(3)傳遞作用,是指發送者給接受者信息的實際表現。

醫患交往是診治中雙方相互表露和感知的過程,交往起點是病人,主導是醫生。

(二)醫患交往手段

1.詞語**往 言語可以直接表達感情,除聾啞人外,均可以進行詞語**往。交談是主要形式,也是醫患之間的情感交流,是信息溝通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