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醫患關係(3 / 3)

2.非詞語**往 心理學把它分為四種:(1)視—動覺係統,包括手勢、麵部表情、身體姿勢;(2)語詞性提示,如音質、振幅、音調、停頓及附加音、咳嗽、哭笑等;(3)時空接近,時間如準時、遲到,空間如朝向、距離;(4)視覺交往,即目光接觸。

(三)影響醫患交往的因素

1.信息互通的影響 醫患之間的信息互通在建立良好的關係中占重要位置。作為醫生除了用足夠的臨床知識技術為病人解除痛苦外,還應特別注意主動獲取信息,仔細詢問病史,否則就不了解疾病產生原因(包括心理社會原因)以及病人對治療的看法和反應,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影響治療效果。影響醫生與病人之間信息互通的因素有:

(1)出自病人方麵:①病人不願向醫生透露引起病痛的真正原因,他們迫切希望醫生盡快解決他們的病痛,但又不講出內心的煩惱和衝突,多見於神經衰弱的病人,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認為向病人詢問這些事是多餘的,導致信息缺乏;②病人不能記住醫生告訴他的信息,看完病後不能回憶和回憶不準確,導致信息保存不良,多見於病人處於焦慮狀態時;③醫務人員的“行話”使病人難以理解,病人的方言又使經驗不足的醫生誤解,形成交往障礙,導致信息傳遞不準確。

(2)出自醫生方麵:醫生沒有或不願意把有關信息告訴病人,以致許多人看完病後並不清楚患了什麼病,有什麼後果,怎樣治療才能好轉等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醫生不習慣向病人通俗易懂地解釋病情,或工作太忙沒有足夠的時間作解釋,以及有些信息不知是否應該告訴病人,如惡性腫瘤等。此外醫生不仔細詢問病情,不能全麵了解病人的真實情況,也是導致信息不足的原因。

2.情感交流 主要是醫生對病人是否有同情心。醫生對待病人要和藹、同情、溫暖、誠懇,這是醫生的道德規範之一,並且還要求醫生有“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感情,把病人的痛苦看做是自身的痛苦,即“情感移入”(empathy)。醫生在實際工作中,較多地看到有病的器官和係統,而忽略了把病人看做是有病的人。認為導致病人痛苦的原因是有病的髒器,即軀體障礙,對病人的心理問題則不夠關心,這樣就會影響醫生對病人的谘詢行為。醫生與病人之間能否保持良好的關係,除醫生主動因素外,病人的表現也很重要。有的病人可引起醫生的同情,有的則不能或相反。常見的有:病人主訴多而查不出器質性體征或體征輕微;用軀體症狀代替內心衝突,即心理焦慮軀體化,應用單純生物醫學知識不能解決從而使醫生感到無能為力;摧毀自己的健康類似慢性自殺的病人,如酗酒、吸毒、性病;對醫生的診斷和治療表示懷疑或執行醫囑不合作。這些病人往往不能引起醫生的同情。

3.遵從醫囑 在醫患關係模式中,除第一種模式不存在遵從醫囑問題外,第二、三種模式的病人可以自理生活,自己決定是否認真執行醫囑,這是醫患關係中的重要問題。實際上很多病人並沒有認真地服從醫生的囑咐和建議。有人統計完全執行者約35%,完全不執行者為15%,短期1~2天內執行者為50%。構成不遵從醫囑的因素有:

(1)醫生對病人缺少熱情和關心,或接診病人時不是全神貫注,使病人對醫生的診斷或治療產生懷疑,缺乏信任。

(2)醫生向病人解釋過於簡單,或使用專門術語使病人難以理解,或強調治療的重要性不夠,使病人不夠重視。

(3)病人具有一定的醫學知識,對醫囑有自己的看法。

(4)病人不能記住醫囑或不理解醫囑的重要性,同時服多種藥物或服法劑量不一致,易出現錯服、漏服藥物或藥量不準等,多見於文化水平低的農村患者。

(5)病人多根據症狀的輕重來決定是否遵從醫囑。急性病、器質性疾病、重症、住院病人多認真執行。母親對孩子疾病多照醫囑行事。神經官能症、慢性病、輕症者或門診病人對醫囑遵守多不夠。

(6)病人多不願意執行較難的或可引起痛苦的醫囑。要提高病人的遵醫率,醫生要加強醫德修養和業務技術訓練,對病人認真負責,全神貫注診病,取得他們的信任。要向病人或家屬解釋清楚診斷或重要的治療計劃,爭取他們的合作。對不同年齡不同教育水平的病人,應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專有名詞轉化為簡單扼要的口頭語給予解釋,對重要內容應反複叮嚀,引起重視。治療措施(尤其是藥物)種類不宜過多,尤其是門診病人,以便於病人記憶和執行。對病人提出勸告時做到有的放矢,少用空洞性語言。如隻說“注意飲食”就顯得籠統,要告訴病人如何選擇食物的質和量,以及進食餐次間隔等。

綜上所述,醫生角色行為與病人對醫生的角色期待相吻合,就能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

(金曉莉 劉建軍 石明 王光明 許玉本)

https://www.biqiuge8.com/book/51791/54813733.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wap.biqiuge8.co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