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心理護理概述(1 / 2)

國際護士協會認為,護士的工作任務是“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恢複健康、減輕痛苦”。護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其工作的核心是人的健康,對病人實施全麵的身心護理,促進病人盡可能地恢複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會文化的平衡功能,以達到全麵身心護理的目的。要做好全麵的身心護理,臨床護理工作者必須全麵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心理狀態及心理問題,以科學而係統的心理護理措施滿足病人的需要,做好病人的整體護理。

一、心理護理的概念

心理護理是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護患間的人際交往,幫助病人消除或緩解心理壓力及心理問題,使病人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療和護理,促進病人身心全麵康複的方法和手段。心理護理是護理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護理心理學理論及方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體現。

二、心理護理的意義

近代許多護理理論學家認為護理的本質是對人的關懷及照顧,包括對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麵的全麵的整體護理。當人患病時,由於疾病本身帶來的身體創傷及痛苦,使人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發生改變,加上疾病對生活、工作等方麵的影響,使病人產生焦慮、恐懼、悲傷、無助等負性情緒。有的病人心理創傷遠遠大於器官功能的損傷,甚至產生心理危機或自殺傾向。因此,需要護士應用護理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幫助病人消除心理壓力,度過心理危機,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療及護理,或使病人在功能受限的情況下有良好的生活質量。

1983年,美國護理協會進行了一次心理護理效果評價調查,結果顯示,接受心理護理的病人在恢複時間、恢複質量上明顯優於未接受心理護理的病人,且病人由於恢複快,住院天數短,醫療費用明顯低於對照組。該調查說明心理護理在病人的康複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調查者建議對臨床護士進行護理心理學方麵的理論及實踐教育,使她們能夠應用相關的知識,幫助病人盡快康複。因此,心理護理具有以下幾個方麵的意義:

(一)幫助病人接受病人的角色,以良好的心態對待疾病患病是人身心受損的痛苦經曆,一般病人在由健康人的各種社會角色轉換為病人角色時會出現一係列的角色轉換問題。特別是A型性格的人和在生活中處於支配地位的人更難適應患病帶來的角色轉變,會出現角色缺如、角色衝突、角色強化等適應問題,使病人不願以病人角色來表現自己,出現心理衝突及心理危機,從而影響疾病的康複。因此,護士應通過應用相關的心理學理論及知識,轉變病人的不良心理,使病人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以良好的心態接受疾病及病人角色,更好地配合診斷、治療及護理,以盡快康複。

(二)幫助病人適應新的環境及人際關係

病人住院後要離開自己所熟悉的工作及生活環境,離開自己的親人及朋友,進入醫院後要麵對陌生的環境,適應新的人際關係,使病人心理上產生壓力感,護士應及時了解病人此時的心理需要,幫助病人熟悉醫院的環境及人際關係,減輕病人的壓力感。

(三)幫助病人減輕或消除負性情緒

護士應幫助病人減輕或清除負性情緒,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調動病人的積極性,以利於病人的康複。

三、心理護理的特點

(一)普遍性

心理護理的普遍性體現在四個方麵:第一,心理護理貫穿於護理活動的全過程,任何護理活動中都可以運用心理護理的原則、內容及方法;第二,心理護理的對象廣泛,既包括健康的人,也包括所有患病的病人;第三,心理護理的內容廣泛,實施的手段多樣;第四,心理護理的應用廣泛,可以在家庭、社區、醫院、臨終護理機構等各種醫療護理場所進行。

(二)目標性

護理的目標是提高病人的自理及生活質量,使病人盡快康複。心理護理是護士根據護理程序的科學工作方法,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提出的具體的心理護理目標及措施,它以書麵心理護理計劃方式出現,使每位護理人員都能理解病人心理護理的目標,針對目標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

(三)科學性

心理護理不是簡單地對病人做好思想工作,它是護士應用護理心理學的知識及技巧,對病人實施的一係列的科學的、係統的、具體的、量化的動態護理措施的過程。要求護士掌握心理護理的理論及技巧,以科學的方法對病人實施心理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