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護理程序概述
(一)護理程序
護理程序是以促進、保持及恢複服務對象的健康為中心的一係列科學的、係統的、動態的護理活動過程。在這個動態過程中,護士按照五個步驟解決病人的健康問題,促進病人的康複。這五個步驟包括:評估病人的健康問題及其形成原因;作出護理診斷;根據診斷製訂護理計劃;實施護理計劃;評價護理效果。
1.評估病人的健康問題及其形成原因。評估是護理程序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它包括係統收集及整理有關病人的全部資料。為護理診斷、計劃及評價提供基本資料。
2.護理診斷是護理程序的第二步,也是專業性最強、最具有護理特色的一步。護理診斷是護士運用護理手段能夠解決的病人的健康問題及其原因的陳述。護理診斷一般用PES公式來表達,P代表病人的健康問題,E代表引起問題的原因或誘因,S表示症狀或體征。護理診斷的分類方法很多,如Gorden的11類健康形態分類法、9個人類反應形態分類法、人類基本需要分類法。目前最常用的是NANDA(北美護理診斷協會)的9個人類反應形態分類法。NANDA目前公布的護理診斷有128個。
3.護理計劃是針對護理診斷製訂出對病人全麵的、個體化的護理工作規劃。護理計劃包括根據病人的護理診斷製定切實可行的護理目標,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護理措施及評價這些目標是否達到的方法。
4.實施護理計劃就是護士將護理計劃付之於實踐的過程。在實施過程中,護士既要能夠確定病人對護理的需要程度,以幫助病人康複,也要注意幫助病人恢複自理能力。實施階段需要護士有良好的護理知識、能力及人際交往的技巧。
5.評價護理效果是將護理效果與所計劃的護理目標進行比較,以衡量是否達到了目標。如果目標達到,可以終止該護理診斷。如果目標沒有達到,需要護士進一步地評估,重新修訂護理計劃。
(二)心理護理程序
1.心理護理程序的概念 心理護理程序是護士以護理程序為基礎,針對服務對象的現存或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需要及心理狀態,應用護理心理學的理論及方法,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使其達到良好的心理狀態及心理社會適應的動態過程。
2.心理護理程序的步驟 心理護理程序是由心理社會評估、護理診斷、護理計劃、實施及心理護理效果評價五個階段組成的係統的科學的動態的以病人心理健康為中心的過程。
二、心理社會評估
心理社會評估是全麵地準確地科學地客觀地收集有關服務對象的資料,以準確了解服務對象的心理狀態、心理需要、心理問題及其發生的原因的過程。心理社會評估是心理護理程序的第一步,也是貫穿整個心理護理過程的重要的基礎的一步。
(一)心理社會評估的目的
心理社會評估根據服務對象情況不同有不同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分析病人對周圍社會、人生、健康及疾病等方麵的感受及看法;
2.明確病人的社會心理問題,問題發生的背景及原因;
3.描述病人的社會心理適應情況,了解病人的適應性行為及非適應性行為;
4.判斷病人心理護理的先後次序;
5.為考慮病人心理護理措施提供資料。
(二)心理社會評估的內容及範圍
病人的心理社會評估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1.病人的一般社會情況
包括病人的年齡、性別、體重、婚姻及家庭狀況,職業及教育程度,生活習慣及有無特殊嗜好,營養與代謝、排泄功能,活動與鍛煉等方麵的評估。
2.對健康問題及醫院環境的感知
了解病人對健康問題的感受,能否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疾病,是否對住院、診斷及治療護理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或感受。病人是否接受了病人角色,是否有角色適應方麵的問題。護士可運用六個引導性問題係統了解病人對疾病及治療的感受。這六個引導性的問題包括:(1)你住院的主要問題是什麼?(2)你什麼時候注意到自己有病了?(3)你認為患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4)你認為應該對你采用何種治療及護理措施?(5)疾病給你帶來了哪些主要問題?(6)你期望治療及護理能夠取得什麼樣的結果?
3.應激水平及應對能力
首先要評估患病前一年內的應激水平。研究證明,患病前一年內的應激水平與疾病有直接的關係。可以用生活事件量表來測量病人患病前的應激水平。對病人應對能力的評估包括評估病人的一般應對方法及技巧,有無心理防衛。了解病人在麵對問題時用何種解決方式,在應對過程中有什麼樣的問題,以利於護士幫助病人采用熟悉的應對方式,應對疾病所帶來的生活改變及壓力。常用的量化評估量表為Lazarus與Folkman1984年編製的應對量表。
4.植物神經功能狀態
當人出現心理壓力等心理問題時,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興奮,會有一定程度的身體功能改變,包括睡眠、食欲、精神狀態、性功能及胃腸功能等方麵。因此,護士需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問題對植物神經功能所產生的影響,包括對病人睡眠的評估。如正常每日的睡眠時間、睡眠質量,有無午休,睡眠習慣有無改變,有無難以入睡、睡後易醒、噩夢等睡眠障礙。
同時要評估病人的性功能是否有改變,改變的程度及時間,病人認為改變的原因是什麼,是否需要專業人員的幫助等。病人每日的精力如何,食欲是否受到了影響等。
5.心理狀態
評估病人的心理狀態是否在正常範圍,包括定向力、意識水平、注意力、儀表及舉止行為、情緒狀態、語言及非語言的交流情況、感知情況、思維及記憶、判斷能力等。要評估病人的精神信仰,包括有無精神信仰,信仰的類型,是否常參加有關活動,患病後精神信仰是否有改變等。
6.人格類型及自我認知
評估病人的人格類型,是否有人格障礙,並評估患病對病人的人格、自尊、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控製感等方麵造成的影響。
7.患病後的心理社會問題
患病後病人有無焦慮、恐懼、否認、絕望、自責、內疚、沮喪、憤怒、悲哀、失控、無助等情緒問題,有無信任感改變,自尊變化,自我形象、自我概念方麵的變化,是否有愛與歸屬及應對無效方麵的問題。
(三)心理社會評估的方法
心理社會評估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方法:
1.訪談法
訪談法是通過與病人及家屬的交談來了解其心理問題的方法。訪談包括準備、實質訪談及結束訪談三個階段。美國護理協會根據會談的三個階段,提出了以下評估病人心理社會的引導性問題,護士可以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以不同的方法選擇性地應用下列問題。
這三個階段需要詢問的問題包括:(1)開始期:此期的詢問主要包括病人的主要健康問題、生活壓力、社會心理支持係統、經濟壓力、生活目標、就診目的、就診期望等。(2)正式工作期。應從以下方麵了解病人的情況:①病人的心理狀態,如病人的思維活動狀況、生活的變化、對自己的看法、自我控製力及情緒狀況等。②病人的社會狀態,如交往狀況、他人印象等。③生物遺傳方麵,如飲食、睡眠、軀體感覺、用藥狀況、家庭遺傳等。④行為方麵,如行為問題、行為控製力等。⑤自我感知方麵,包括對自己社會能力的認識、自我情緒體驗及自我要求等。⑥文化精神方麵,如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⑦神誌狀態方麵,包括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感知覺、情緒及感情、智力狀態、思維內容及過程、洞察力、判斷力、心理社會發展史等。(3)結束期:要詢問病人對會談的感受、對護理人員的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