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集》
在品讀宋朝理學和明朝心學的時候,我們曾經說過,理學和心學,尤其是理學占據了社會思想的主導地位,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按照理學的主要思想,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遵守“天理”來做人做事。而所謂的“天理”,其實就是儒家所講的那些“仁義禮智信忠孝”等道德理念。
本來,這些理念本身是沒有什麼不好的。但是,一旦它們被推崇為“天理”,要求人們必須遵守時,就會產生“以理殺人”的後果。為什麼呢?在清朝中期的一位思想家看來,這些理念容易被統治者或者處於社會優勢地位的人任意解釋,凡是符合他們觀念的就是“天理”,不符合的就不是,就必須消滅。這樣一來,理學就成了殺人的學問。舉個例子來說,一旦一個女人有了越軌行為,那她就會被“浸豬籠”淹死,哪怕這個女人是出於與情人的真心相愛而“越軌”。在這裏,殺死這個女人的其實就是儒家所謂的“天理”。隻不過,這裏的“天理”是被任意解釋過了的——女人不守貞潔就是違背“天理”的行為。
提出“以理殺人”觀點的思想家是誰呢?他就是清朝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戴震。戴震出生於公元1724年,去世於公元1777年,字東原,是安徽休寧人。戴震的家庭是一個小商人家庭,他小的時候還曾經販運過貨物。由於家裏的經濟狀況一直沒有得到改善,所以戴震還教過書。乾隆朝的時候,戴震考中了舉人,但是後來的進士考試他卻一再落敗。終其一生,戴震都沒有中過進士。然而,他的學問做得很大,以至於乾隆皇帝決定編修《四庫全書》時,就特召戴震為纂修官,專門負責校對天算地理圖書。後來,乾隆皇帝見他編修有功,便賜予了他同進士出身。
能夠以舉人身份編修《四庫全書》,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戴鞇的學問有多高。的確,戴震是清朝的大學者,他的學術思想主要秉承了古文經學派的思想。因此,他的著作主要就是對儒家經兼做文字上的訓詁。在這些著作之中,最出名的就是《原善》、《孟子字義疏證》和《緒言》。除此之外,戴震在國學的其他領域,比如聲韻、曆算和地理等方麵,都有著深厚的造詣和淵博的論述。由於這位思想家的研究成果比較權威,因此給清朝的考證學樹立了榜樣。後世的許多著名考證學家,比如王念孫、王引之和段玉裁等,都從他那裏得到了很多教益,可以說是戴震所秉持的古文經學的傳人。
盡管如此,戴震之所以能夠成為清朝最出名的古文經學家,不僅在於他在訓詁學和其他國學領域的成就,更重要的還是在於他的思想成就,也就是他的“以理殺人”思想。正是由於這個思想的提出,我們才說戴震雖然離經但卻沒有叛道。